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奇观化”是中国当代电影在二十一世纪初叶表现出的风格特点和美学追求。它标志着中国当代电影从以“叙事”为主的叙事电影向以“画面”为主的“奇观化”电影的转变,极大地冲击了中国传统电影的叙事方式、制作理念和营销策略,表现出崭新的风格追求。中国当代电影的“奇观化”转向既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电影创作者和观众不断对话、协商和交流的产物。同时,它也是在全球化浪潮下,中国电影创作者自觉与国际接轨、采取国际化的制作和营销策略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引言部分简要论述了中国当代电影“奇观化”转向的出现、风格、特点以及不同学者对它的界定。第一章,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奇观化”电影的具体特点和概念进行了分析。本章第一节,对标志着“奇观化”特征出现的电影文本《英雄》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解读。电影《英雄》拉开了中国当代电影“奇观化”转向的序幕:在叙事上,本片采用了非常规的叙事模式和叙事视角;在影像风格上,影片刻意追求武打场面和场景奇观的唯美化以及由此给观众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在营销策略上,制作者秉承商业电影的制作原则而又匠心独运,创造了中国电影营销的多个“第一”,营销效果明显。第二节,首先对人类文化史中的“奇观化”现象进行了考察。然后,着重分析了“奇观化”概念的含义。法国理论家居伊·德波最早洞悉了西方国家消费时代的到来,并以此为背景提出了“奇观社会”的概念。而在电影研究中首先提出“奇观化”概念的是英国电影理论家劳拉·穆尔维,她主要是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理解和分析电影中的“奇观化”现象。之后,对广义和狭义的“奇观化”概念进行了具体界定。第二章,分为三节,主要从电影美学的角度对“奇观化”电影的特征进行研究。第一节,侧重于从电影语言的角度来分析“奇观化”电影的特点。首先,通过分析电影语言——画面的特性来看电影艺术对人们认知方式的影响,进而从电影史的角度入手,分析以“叙事”为中心的“叙事”电影的美学特点;其次,与传统的叙事电影相比较,详细分析了当今时代以“奇观”展示为中心的“奇观电影”在电影语言方面的美学追求。第二节,主要是从电影制作的角度来分析“奇观化”电影的特点。首先,从分析巴赞的电影理论入手,认为传统电影制作所遵循的理念是“照相现实主义”;其次,分析了“奇观化”电影在制作理念上的转变,认为在数字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今天,“虚拟现实主义”逐渐代替了“照相现实主义”而成为主要的电影制作理念。第三节,主要是从电影营销的角度来分析“奇观化”电影的特点。“奇观化”电影高度重视影片的商业运作,营销行为伴随着整个电影的筹备、拍摄、放映和后产品开发的始终。第三章,主要从观众和生产者两个角度分析“奇观化”电影出现的原因。第一节,首先从大众文化、媒体环境和好莱坞大片的影响等不同方面对当代电影观众欣赏的时代背景展开了具体分析;其次,对当代电影观众“为什么看”电影和在电影中“看什么”的问题进行了回答,认为“奇观化”电影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代人的审美习惯和审美需求。第二节,首先分析了当代电影创作者进行电影创作的具体时代背景;其次,从电影的内涵、电影的功能等不同角度分析当代电影创作观念的改变,认为“奇观化”电影的出现是电影创作者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自觉选择。第四章结合具体的影片,主要从奇观与叙事、技术与艺术、现实主义创作以及整个电影产业良性循环的角度对“奇观化”电影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剖析,认为“奇观化”作为中国当代电影的阶段性特征,还存在着很多不足,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进行理性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