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汉语仿拟这一语言现象为考察对象,研究其意义和形式建构及解读机制。汉语仿拟与英语的“parody”是有区别的,但为了方便起见,本文采用了“parody”这一词。仿拟是一种很特别的语言现象,其使用广泛又独具特色。仿拟是仿照某一现成的言语现象而拟创出一种新的言语现象的一种修辞手段,像“贫二代、拆二代’;‘闲妻良母’;‘横眉冷对亲父母,俯首甘为女子牛’;‘馒头诚可贵,包子价更高;若有烧排骨,两者皆可抛’”等等,它可以是字、词、段、篇等各种形式。事实上,仿拟是由本体和仿体两部分组成,本体是指已存在的被模仿的言语现象而仿体是指通过仿照本体创造出的新的言语现象,例如“贫二代、拆二代”是仿体而流行语“富二代”是其本体。但本体的选择不是随意的,必须是既定的广为人知的一种言语现象,像流行语、流行歌曲、成语、俗语、著名的诗歌、熟悉的对联、说明书、报告书等,否则仿拟不被识别而达不到交际效果。仿拟中的仿体是在本体的基础上创新生成的一种言语,其表达是打破常规思维习惯的,但依旧能被人们所接受。既然仿体是一种打破常规的语言表述,为什么它还能被大家识别并广为接受呢,其中隐藏在这语言现象背后的认知机制是什么,这激起了作者对这一语言现象的进一步研究。在认知语言学理论背景下,本文在图形-背景理论及兰盖克的参照点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了一个RPFG理论框架。在此理论框架下,仿拟可分为本体图形和本体背景,仿体图形和仿体背景,仿拟图形和仿拟背景;其中本体是认知仿体的参照点,而参照点的选择和变化是通过激活人们头脑中图形-背景分离的认知模型得以实现的。在仿拟的解读过程中,首先人们熟知的本体在人们的知识体系中成为感知的图形凸显出来而被选作参照点,它可激活其辖域中的任何概念,被激活的目标成为焦点被凸显,而后又被选作为参照点激活下一目标,依次下去,直至仿体的出现,被激活的仿体便成为凸显的图形。同时仿体中不同于本体的那部分被凸显出来,成为人们感知上的图形,而其余部分成为背景。但仿体的意义只有在参照本体的意义的基础上才能被识解。本文还通过具体实例对三种不同类型的仿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本文总结如下:一,通过分析,本文发现仿拟由本体和仿体两部分组成,本体指已存在的被模仿的言语现象;仿体指通过仿照本体创造出的新的言语现象。二,通过对仿拟解读机制的分析,本文将仿拟的解读过程看成是形式到意义的认知过程,其过程可分为三步:本体的识解,仿体形式的建构;仿体意义的建构。本体是认知仿体的参照点,参照点自身在人们的认知结构中具有凸显性,使人们能选择仿体相对应的本体作为参照点,通过激活一个个的目标最终达到认知的仿体,最终仿体的意义要在本体意义的基础才能得以理解。三,本文在参照点关系理论及图形背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RPFG理论框架,并将其用于分析汉语仿拟现象的研究中,证实了这一理论框架的解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