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赏指的是游览的实际行动与欣赏的心理活动的结合,而游赏性空间则是满足这种使用需求的空间。而在建筑学的相关领域,“游赏性空间”的概念首先出现在了风景园林的游赏规划中——“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其中科学与文化的概念说明了游赏型空间不仅限于风景名胜的空间规划,也应该把博物馆、展览馆、历史建筑及其遗迹等具有文化内涵的空间考虑在内。游赏性空间首先应该是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载体,而游赏性空间的可识别性则是使其区别于其他均质化空间的重要手段。本文首先从研究中国传统游赏性空间的历史沿革开始,探究其生成原因、文化内涵、目标功能、规划方式等等,以及对当代游赏性空间建设的影响,同时引进了媒介地理学的分析方法,从人文、地域、历史等文化的维度切入,对游赏性空间作为媒介所承载的的可识别性内涵进行剖析。实地与资料调研以杭州市环西湖景区为主要案例,原因在于杭州市西湖景区经过从中古代城市革命开始的千年历程的城市文化与历史的沉淀,并且最早进行了近现代化改造更新。在传统城山湖风景意象以外,衍生出了现代化服务——大众教育、商业、休闲、社交的功能,这些公共功能复合在一起,形成了丰富而具有活力的可识别性游赏型空间,并且成功融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之中。笔者认为这样的具有高活力、高参与度的游赏性空间,真正体现了公共建筑服务于人的社会职能。本文采用“历史演进概括——系统典型案例分析——分类特征归纳”的技术路线,以城市文明更替与空间格局演变为基础,通过文献资料的定性、定量解读,归纳游赏性空间规划的经验。通过对游赏性空间案例的整体功能规划的建筑学领域分析,来阐释游赏性空间的功能、空间模式,将游赏性空间的城市服务性功能进行挖掘,总结其公共空间的特征。并且根据实地调研和记录对人群行为进行技术归纳,总结出受众对游赏性空间能动反馈的规律。最后结合案例研究其可识别性组成,借鉴了凯文·林奇的城市意向分类法,导出游赏性空间可识别性意象的组成:路径、区域、边界、节点、标识物,来进行技术性分析,讨论设计的可行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