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言语产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多环节的加工过程,因此,仅仅研究词典内各环节是远远不够的,而重视并加强词典后的相关研究,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和全面的了解言语产生的整个过程及其心理机制.因此,词典后阶段的相关研究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我们通过大量的临床筛选,发现了一例在所有语音输出的任务中都存在严重障碍的汉语失语症患者(SJ),初步分析的结果显示,SJ的损伤特征与前人研究中词典后的语音输出buffer损伤相似.为了系统研究语音输出buffer在汉语言语产生中的作用,探讨词典后加工的心理机制,我们挑选了另外两例不同损伤环节的患者作为对照,一例(ZBL)为语音输出词典受损,一例(HJY)为词典后字形输出buffer受损.该论文从汉语认知加工的角度,利用认知神经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集中探讨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主要结果是:(1)语音输出buffer存在的证据;针对目前关于语音输出buffer是否存在的争论,该研究利用认知神经心理学中双分离的研究范式,系统比较了患者SJ与语音输出词典损伤的ZBL之间的损伤模式,结果表明,SJ的词典功能正常,其损伤特征明显不同于词典损伤,而与理论预期的语音输出buffer损伤特征相符,主要表现在:第一,SJ在所有语音输出的任务中都存在严重障碍,且障碍程度相当,而不管是词典任务还是非词典任务;第二,显著影响SJ作业成绩(正确率)的是非词典因素(词长),而不是词典因素(频率、具体性、词类),因此,在含有语音输出的复述、阅读以及图形命名三项任务中均出现了显著的词长效应,而没有出现显著的频率效应、具体性相应以及词类效应;第三,SJ的错误模式是:没有语义错误,所有错误几乎全部由语音错误组成,这些语音错误以非词反应为主,并且,与目标音的语音关系很接近.以上特征为验证语音输出buffer的存在提供了充分的证据,同时,也是区分语音输出buffer损伤与词典损伤的依据.(2)语音输出buffer的内部结构;利用多项短时记忆测验全面检测的结果,表明SJ具有正常的短时记忆能力,排除了SJ的语音输出buffer损伤由短时记忆缺陷造成的可能,因此不支持语音输出buffer等同于短时记忆的观点.进一步分析SJ的错误模式,我们认为,汉语中语音输出buffer的内部结构可能是分层的,如声母、韵母、声调层,以及更低的语音特征层等.患者SJ选择性损伤了声母层,而在更低的语音特征层上功能正常.(3)与字形输出buffer之间的关系以及语音输出buffer在语言产生中的作用;比较SJ与字形输出buffer损伤患者HJY之间的损伤模式,发现两者在词典后损伤特征上存在相似之处.在汉语语言产生中,语音输出buffer不仅影响非词的语音输出,而且对真词的语音输出加工也是同等重要的;但语音输出buffer对汉字字形产生没有影响.因此,语音输出buffer在汉语中表现出与不同于拼音文字的加工机制.(4)语音输出buffer的恢复机制;比较不同时间段SJ的作业成绩与错误模式,结果表明,SJ在复述、阅读以及图形命名三项语音输出任务中,表现出基本一致的恢复机制,即韵母恢复较快,而声母恢复相对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