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生存环境危机。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结构中的自然生产力主体,在城市系统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城市用地紧张,不能满足单一的城市绿地面积扩增,如何在有限的增加绿地面积的同时,提高其生态效益就成了急待解决的问题。目前,许多城市在进行城市绿化建设时,只注重国家建设部提出的城市绿化水平三项指标(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数字的高低,并不重视城市绿地生态功能及其在空间上的布局是否合理。而绿地生态系统固有的组成和配置结构直接决定了其生态功能的发挥程度,对绿地空间结构进行分析是确定其布局是否合理、是否能最优化发挥其整体功能的切入点。本文以深圳市为研究区,运用遥感和GIS技术,辅以地面调查,借助地统计学和景观生态学的部分原理和方法,在较大尺度上对深圳市绿地空间分布和城市热环境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初步探讨了绿地空间布局与城市热环境之间的关系,估测了深圳市绿化建设需要的用地面积,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如下:1、影响城市绿地空间分布信息的提取的因素众多,本文从光谱特征出发,首先应用植被指数法分析了深圳特区内绿地分布情况和相对丰富度,结果表明,植被指数可以很好的区分出植被和非植被,但对植被再细分的效果不是太好。2、对混合像元线性分解技术中的端元选择进行了几点改进,提高了混合像元分解技术在城市绿地信息获取中的可用性,并计算得到了深圳市的植被盖度。对植被指数和植被盖度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相关性高达87.83%,但植被盖度比植被指数用来描述绿地状况的生态意义更好。3、把城市绿地划分为公园绿地、附属绿地和其它绿地三种类型,利用地统计学的原理方法对其空间异质性进行了分析,并采用球状模型和指数模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指数模型能更好的用来描述城市绿地的空间结构特征,而模型参数的差异则揭示了其空间结构的本质区别;对模型参数的分析,表明了不同城市绿地类型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