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33对脑出血、新生期反复惊厥及脑外伤动物模型的作用和相关机制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qingkonglang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白介素-33在脑出血后作用及其潜在性机制研究目的:白介素-33(IL-33)是最新识别的属于IL-1家族的细胞因子,它通过与异二聚体复合物ST2L/IL-1RAcP相结合形成异三聚体复合物发挥其生物学活性。然而,IL-33在脑出血后的作用及其与ICH诱导的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和自噬等病理性变化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为此,我们建立一种实验性小鼠ICH模型来明确IL-33在ICH后的作用和探讨其潜在性机制。方法:本实验总共需要456只雄性ICR小鼠,体重范围25-30g。采用向小鼠左侧纹状体内注入IV型胶原酶的方法建立脑出血(intracerebralhemorrhage,ICH)模型。运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方法,检测内源性IL-33和其受体ST2L在小鼠ICH后不同时间点(1h、3h、6h、12h、24h、48h和72h)损伤侧基底节的表达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IL-33和ST2L的细胞表达类型。为研究IL-33在ICH后的作用,采用行为学试验方法如Garcia和corner turn test(CTT)转角试验评定IL-33对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损伤的作用。侧脑室注射外源性IL-33(100ng/只)研究IL-33对ICH引起的脑组织含水量的影响。另外,为研究IL-33对脑出血后细胞死亡的影响,运用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和TUNEL染色方法分别观察小鼠脑出血中心区、连接区和周围区的细胞质膜完整性破坏和细胞凋亡。为进一步探索IL-33对ICH后的神经保护性作用机制,我们检测了ICH后24h和72h损伤区基底节组织中促炎细胞因子TNF-a和IL-1β的表达变化情况,并检测损伤区基底节中凋亡相关蛋白如Bcl-2和cleaved-caspase(CC-3)表达水平以及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Ⅱ和P62的表达水平。结果:(1)实验结果显示,内源性IL-33蛋白在Sham组中表达较高,然而,IL-33在损伤后6h内表达下降,并于6h和72h达到了谷底(P<0.05)。我们也检测了IL-33的跨膜受体蛋白ST2L在ICH后的表达变化,它在损伤后6h内表达升高,并在6h和24h达到峰值,随后开始下降,但IL-33的蛋白表达于72h仍然高于Sham组。(2)脑组织免疫荧光双重标记结果显示,IL-33在ICH后主要表达于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和Iba-1阳性的小胶质细胞,较少表达于MAP2阳性神经元。ST2L主要共定位于GFAP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和Iba-1阳性小胶质细胞的胞膜上,而与MAP2阳性神经元无共定位。(3)ICH后的24h和72h,与Sham组比较,损伤侧基底节含水量明显升高(P<0.05),而IL-33预处理明显减少了损伤侧基底节的含水量(P<0.05),但并未影响损伤侧皮质、健侧皮质、基底节以及小脑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P>0.05)。(4)行为学Garcia神经功能和CTT转角试验数据表明,在ICH后的24h和72h,与Sham组比较,ICH明显诱导了神经功能评分的下降(P<0.05),而IL-33预处理可改善了ICH诱导的神经功能损伤(P<0.05)。(5)与ICH组相比较,预给予IL-33明显减少损伤中心区、周围区以及中心和周围连接区的PI阳性和TUNEL阳性细胞数(P<0.05)。(6)酶联免疫吸附(ELISA)实验的结果显示,在ICH后的24h和72h,ICH明显导致了TNF-a和IL-1β表达增加(P<0.05),而预给予IL-33显著下调了TNF-a和IL-1β的表达(P<0.05)并且在ICH后的72h,与IL-33(100 ng/只)相比,预处理IL-33(300 ng/只)明显减少了TNF-a和IL-1β的表达水平(P<0.05),这表明IL-33在ICH后72h抗炎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7)免疫印迹分析结果显示,在脑出血后24h和72h,ICH明显诱导了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减少和促凋亡蛋白CC-3的表达增加,而预给予IL-33可逆转上述蛋白的表达(P<0.05)。此外,IL-33的抑制剂sST2明显下调了ICH诱导的Bcl-2的表达水平和增加了CC-3的表达水平(P<0.05)。(8)免疫印迹分析结果显示,IL-33预处理抑制了ICH诱导的Beclin-1表达水平、LC3-Ⅱ/LC3-Ⅰ比率的升高和P62的表达水平的下调以及Beclin-1/Bcl-2比值的升高(P<0.05)。然而,sST2(300 ng/只)促进了ICH诱导的Beclin-1表达水平上调,LC3-Ⅱ/LC3-Ⅰ比率和Beclin-1/Bcl-2比值的升高以及P62的表达水平的下调(P<0.05)。结论:(1)IL-33可明显减轻ICH诱导的脑水肿,减少细胞凋亡和坏死,并且改善神经功能损伤。(2)IL-33在脑出血模型中通过抗炎,抑制细胞凋亡和自噬通路发挥了神经保护性作用。第二部分白介素-33在新生期大鼠反复惊厥模型中后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研究目的:IL-33是最新发现的属于IL-1家族的一个与染色质相关的细胞因子,当与它的特异性受体ST2L结合后,随后募集IL-1RacP受体形成异三聚体复合物发挥其生物学活性,并在多种疾病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然而,IL-33在新生期大鼠反复惊厥(recurrent neonatal seizure,RNS)模型中的作用以及其相关机制尚未见相关报道,因此,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索IL-33在RNS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性机制。方法:在大鼠出生后第7天(P7),36只(sprague-dawley,SD)新生期大鼠被随机分成3组:RNS+IL-33组、RNS+PBS组和Sham组。采用新生期大鼠反复吸入三氟乙醚诱导惊厥发作,每日2次,每次间隔30分钟,连续诱导7天,在损伤前30 min给予IL-33或者PBS;对Sham组同样操作,但不吸入三氟乙醚也不给予外源性IL-33。于P14每组随机取5只,共15只,断头取鼠脑皮质和海马组织,采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大脑皮质和海马的NF-κB、Bcl-2、CC-3、Beclin-1、LC3-Ⅱ和P62蛋白的表达。于P23、P28分别进行神经反射实验,如前肢悬挂实验、负向趋地实验和悬崖回避试验。于P31~P35采用水迷宫(Morris water maze,MWM))实验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结果:(1)在皮质中,RNS诱导了IL-33和ST2L蛋白的表达明显减少,而在海马中RNS诱导了IL-33和ST2L显著增加。外源性重组的IL-33注入大鼠体内后,无论在皮质还是海马中都检测到了IL-33的表达水平升高,表明重组IL-33已经进入到损伤的脑实质。此外,重组的IL-33注入大鼠体内后,在大脑皮质中检测到ST2表达显著升高,而在海马中检测到了ST2的表达水平下降。(2)免疫荧光双重标记结果显示,RNS后,IL-33与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共定位并共定位于其核上;与Iba-1阳性的小胶质细胞共定位,并且主要定位于其胞质。同样,IL-33也表达于NeuN阳性神经元胞质内。另外,ST2L分别共定位于GFAP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Iba-1阳性小胶质细胞和NeuN阳性神经元胞膜上。(3)在P23和P28,与Sham组比较,RNS明显诱导了神经功能损伤,如前肢悬挂实验、负向趋地实验和悬崖回避试验以及水迷宫实验,而预给予IL-33明显改善了神经功能损伤(P<0.05)。除此之外,在P7到P13,RNS明显导致大鼠体重增加(body weight gain,BWG)下降,而预给IL-33明显促进了大鼠体重增加(P<0.05)(4)ELISA实验结果显示,在血清、大脑皮质和海马组织中,与Sham组相比较,RNS组明显诱导了两种细胞因子TNF-a和IL-1β表达(P<0.05),而IL-33处理显著下调了TNF-a和IL-1β的表达(P<0.05)。(5)在脑皮质损伤区,RNS明显增加NF-κB的表达,而在海马损伤区,RNS却减少了NF-κB的表达,然而,无论在皮质区还是在海马区,外源性IL-33均能够明显减少了NF-κB的表达(P<0.05)。(6)WB分析显示,RNS明显诱导了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减少和促凋亡蛋白CC-3的表达增加,而IL-33处理显著逆转上述两种蛋白的表达(P<0.05)。(7)WB分析显示,RNS诱导了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表达水平上调和LC3-Ⅱ/LC3-Ⅰ比率的升高以及减少了P62的表达,而IL-33处理可逆转上述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IL-33在新生期大鼠反复惊厥模型中通过抑制凋亡、自噬和NF-κB介导的炎症反应发挥了神经保护性作用。第三部分白介素-33在脑外伤中的作用和潜在性机制的研究目的:IL-33是一个最新发现的属于IL-1家族的细胞因子,它既可以作为一种细胞因子也可以作为一种核因子,并且它在中枢神经系统多种疾病中扮演着关键性的作用,然而,IL-33在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中所起到的作用及机制还不明确,因此,本研究初步探讨IL-33在TBI中的作用和潜在性机制。方法:本实验使用ICR雄性小鼠,重量均在25-30g之间。利用改良后的自由落体打击装置建立小鼠TBI模型。运用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等实验方法,检测内源性IL-33在小鼠TBI后24h的损伤脑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和神经细胞定位。为探讨外源性IL-33在TBI后的作用,于TBI损伤后给予IL-33(50 ng/只鼠)采用神经功能实验如Motor Test和Morris水迷宫试验评定TBI后动物的运动和学习记忆功能以及检测损伤侧脑组织的含水量变化;为进一步探索IL-33对TBI的神经保护机制,检测TBI后24h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TNF-a和IL-1β的表达变化情况。此外,小鼠给予IL-33、salubrinal(SAL)和SAL+IL-33检测损伤皮质区和海马区凋亡和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在脑外伤后的皮质区,与Sham组相比较,TBI诱导了IL-33蛋白的表达增加,而在海马区,TBI诱导了IL-33的蛋白表达减少。然而,无论在损伤的皮质和海马区,外源性IL-33、SAL或者IL-33+SAL处理后均检测到了IL-33蛋白的表达升高。另外,TBI明显诱导了ST2L蛋白的表达增加,而外源性IL-33、SAL或者IL-33+SAL引起了ST2L蛋白的表达下降。(2)免疫荧光双标结果显示,在TBI后,IL-33主要与GFAP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共定位,并定位于其核内。新颖地,IL-33也表达于Olig-2阳性少突胶质细胞。(3)在TBI后24h,与Sham组相比较,TBI明显诱导了损伤侧脑组织含水量升高(P<0.05),相反,IL-33(50 ng/只鼠)处理明显减少损伤侧脑组织含水量(P<0.05),但是并未影响健侧半球和小脑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P>0.05)。(4)行为学数据表明,与Sham组比较,TBI明显诱导了神经行为功能损伤,而IL-33处理可明显改善神经运动功能缺损和学习记忆能力的损伤(P<0.05)。(5)ELISA实验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较,TBI组可诱导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TNF-a和IL-1β表达(P<0.05),而IL-33、SAL或者IL-33+SAL处理显著下调了TNF-a和IL-1β的表达(P<0.05)。(6)免疫印迹分析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较,TBI明显诱导了Bcl-2表达水平下调和CC-3表达上调,而无论在皮质还是海马区,IL-33、SAL或者IL-33+SAL处理均显著逆转了上述蛋白的表达(P<0.05)。(7)WB结果分析显示,TBI诱导了Beclin-1表达水平上调和LC3-Ⅱ/LC3-Ⅰ比率的升高以及P62的表达的下降,而IL-33、SAL或者IL-33+SAL处理逆转了上述蛋白的表达。结论:(1)IL-33处理明显减轻TBI诱导的脑水肿和改善神经行为功能损伤。(2)IL-33在小鼠脑外伤模型中通过抑制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和自噬发挥了神经保护性作用。
其他文献
目前油气管道已成为油气集输的主要方式,管道一般敷设于地下,复杂的环境容易造成管道腐蚀,引起油气泄漏甚至发生安全事故。因此,对管道腐蚀因素分析及管道剩余寿命预测具有重
讨论法的运用是突出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过程 ,进而减少甚至不对教师有依赖性 ;讨论法是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活动。教师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型特点和学
三叉神经痛是最常见的面部神经痛,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方式复杂多样。近年来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是临床关注的热点之一,且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目前有取穴原则杂乱不规
目的探究分析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做好护理干预对其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内科收治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抽选198例,采用数字随机分配法将其分为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联合其他免疫治疗对难治性重症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抗NMDA受体)脑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6例难治性重症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本信息、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情况、不良反应及预后(改良Rankin评分),进行回顾性分析。16例患者CSF抗NMDA受体抗体均呈阳性,其
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Three-dimensional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ASL)在缺血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本院2017年3月至2018年1月可疑缺血性脑梗
<正>在中国一路高歌猛进的快时尚们现在日子没那么好过了。快时尚市场不再是集体繁荣——ZARA、H&M和Gap持续进行策略调整,另一些快时尚品牌则陷入业绩泥潭。在竞争日益激烈
随着济南市旅游业的发展,济南市旅游法制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法规调整的范围基本符合旅游业的实际状况,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基本能在旅游法规中有所体现。但是随着旅游业
城市土地储备面临大额资金需求,有必要减少对银行信贷的过度依赖。在国家禁止信托资金以债权形式用于土地储备的情况下,相较于利用外资、股权等融资工具,信托投资基金更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