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与余华小说比较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hua5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首先分析了卡夫卡和中国、卡夫卡和余华的特殊关系。卡夫卡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当中国人还不知道有卡夫卡这个人的时候,卡夫卡已经在研读中国文化,这为卡夫卡在中国的译介提供了先天因素。后来卡夫卡的作品被一批优秀的英语和德语翻译者介绍和大量译入中国,其中《卡夫卡全集》是一部收集卡夫卡作品最全面的中文翻译作品,这些翻译作品的出版为卡夫卡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余华就是受到卡夫卡影响的作家之一。然后分析了余华接受卡夫卡影响的时代契机,他两人都是荒诞世界中生活过的人,一个生活在爆发了“反犹主义”的奥地利,一个在“文化大革命”中读的小学。卡夫卡的家庭生活、工作性质和身份地位都很尴尬。他是犹太人,在家庭中与父亲关系不和,工作与他所学的专业和写作的爱好都关系不大。而余华则幸运多了,他虽然在文革中长大,却通过写作进入他渴望的文化馆工作,他把文学创作当成了一种职业。接下来是卡夫卡对余华艺术特征的影响,首先是对真实这一概念的认识,卡夫卡把余华从写作的困境中解救出来,使得他认识到真实不是就事论事,而是能认识世界的语言和结构,如欲望、想象和梦境。其次是《一九八六年》对《变形记》的叙事模式的模仿,余华的《一九八六年》对《变形记》的叙事模式有所模仿,也有所突破。最后分别从刑罚主题的比较、孤独主题的比较和父子冲突的比较中,分析卡夫卡和余华的共通点和差异。第一,刑罚的主题,比较了《在流放地》和《往事与刑罚》,这两篇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刑罚专家,他们把刑罚当作一种可供欣赏的技艺,作品表现了对暴力的反讽。第二,孤独的主题,比较了《司炉》和《十八岁出门远行》,小说的主人公都是独自旅行,与世界作第一次交锋的孩子的“孤独”更多是因为这个世界的秩序是为成年人准备,孩子是个闯入者。第三,比较的主题是困扰卡夫卡一生,也自始至终没有解决的问题——父子冲突。余华也表现了这一主题,但是二人对这个主题的表现上有所区别。卡夫卡在《判决》和《变形记》中塑造的格奥尔格以及格里高尔形象在父亲的荫庇之下,体会到的是难言的痛苦,成了父权的牺牲品。而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中的典型的父子冲突,却是循环的关系,当父亲老了,儿子有了家庭,父权受到了颠覆。结论指出余华的早期小说与卡夫卡的小说相比,部分可以看成是对卡夫卡小说的阐释性模仿,但是也有升华的部分。余华这种对卡夫卡的解读和借鉴,给中国作家创作出追赶乃至超越外国文学作品这一现实层面提供一个成功的例子。余华的小说在外国获得的成功也是余华主动参与世界文学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卡夫卡功不可没。
其他文献
二战以后,经济全球化推动着国家之间的社会分工、资金流动以及贸易往来,国际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和深入。然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大潮而来的,除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提高外,还有如
针对高校扩招后为节省教学资源采用大班上课的现状,基于系统论和控制论原理,提出了多层次多元反馈教学模式。分别采用树状结构分解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保证了教师与庞大数
<正>0引言小麦种种皮较薄,组织结构疏松,具有后熟期长,耐高温,吸湿能力及吸湿速度较强等特点,能够长期储存,但易生虫。为确保小麦种子质量安全,其储藏就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通过对于运营环境的发散性的思考,强调对于未来可能面对的各种突发情景(不论概率大小)都要建立起思想上的准备和相应的措施。本文尝试将该工具融入对于日益复杂的供应链风险
“问题解决”教学坫20世纪80年代美国数学教育界首先提出的。这种教学首先应用于数学学科,其后逐步涉足到各个学科领域。0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化学教育学者也积极发展、构建
胜任特征模型的研究一直以来是心理学研究者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胜任特征研究提出至今,其研究方法已逐步成熟,研究所涉及的行业覆盖广泛。但是关于煤炭企业中层管
订单农业是一种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的农业经营模式,产销订单使企业与农户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农产品供应链。发展订单农业,能够有效对接企业和农户,缓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这
通过对新疆农业地质资料的研究,指出了当前新疆农业地质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阐述了区域农业地质研究的意义,提出了在新疆进行区域农业地质研究的方向、内容,以及工作部署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提出的关于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我们党当前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大工程,并且会不断出现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历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等不同阶段发展,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四个阶级”联盟发展成“五者”政治联盟,工作范围拓展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