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镰鲳(Pampus echinogaster)隶属鲈形目(Perciformes)、鲳亚目(Stromateoidei)、鲳科(Stromateidae)、鲳属(Pampus),是广泛分布在中国东海、黄海、南海、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海域等的一种冷水性中上层经济鲳类,为中国近海习见鱼类。为对该经济鲳类资源进行科学的可持续利用,需要对其种群动力学过程和资源状态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根据于2016~2018年的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4个季节在浙江南部近海海域进行的温台地区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获得的镰鲳样品,对镰鲳的体长体重关系的异质性、生长及死亡规律、鱼类生物学参考点、最适开捕叉长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鱼类体长-体重关系在捕捞压力、水文条件、气候变化等外界因素的作用下,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进而影响到鱼类的种群动态。对这种异质性的分析是鱼类生活史研究和资源评估及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构建广义线性模型(GLM)和9个线性混合效应(LMEM)模型,对浙江南部近海镰鲳的叉长-体重关系(W=a Lb)及其异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浙江南部近海镰鲳的叉长范围为53.00~238.00 mm,平均叉长为128.54 mm,优势叉长组为110~150 mm;体重范围为3.80~420.50 g,平均体重63.61g,优势体重为30~70 g。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最佳的生长拟合模型为同时存在季节和年份对镰鲳生长参数a,b的随机效应的组合模型;均方根误差(RMSE)结果同样表明该模型预测效果最好。在最优模型中,参数a的固定值为1.75×10-5,参数b的固定值为3.083,表示镰鲳为正异速增长,身体较为肥满。最优线性混合模型结果显示,a值在秋季最大,其次是夏季和冬季,而春季最小;b值与其相反。从不同年份来看,a值在2016年最大,2018年和2017年次之;b值在2017年最大,2018年和2016年次之。通过混合效应模型,显示出年份和季节对镰鲳的叉长-体重关系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表明该模型在浙江南部近海镰鲳的叉长-体重关系的异质性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并为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研究鱼类种群生长、死亡规律对分析鱼类的生长特性具有重要作用,是进行渔业资源评估的基础之一,也是种群资源管理开发和利用的重要前提。本文结合上一章求得的镰鲳叉长-体重关系,利用体长频率分布法对1980尾镰鲳的生长、死亡规律进行研究,估算了其生长、死亡参数,进而评估浙江南部近海镰鲳的资源状况。结果表明,运用Fi SAT II软件中的ELEFAN I方法估算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参数渐进叉长L∞、渐进体重(2∞、生长速率K值、初次性成熟年龄t0分别为252mm、443g、0.280、-0.523a;同时使用Fi SAT II软件中的变换体长曲线法,求得总死亡系数Z、自然死亡系数M、捕捞死亡系数F、开发率E分别为1.24、0.371、0.869、0.70。与历史研究资料相比,浙江南部近海镰鲳渐近叉长L∞及渐近体重W∞明显减小,生长速率K值明显加快,自然死亡系数M值和捕捞系数F大于1997-2000年。目前东海区的捕捞压力和开发状态,远远大于镰鲳种群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使得种群面临较大威胁。(3)在渔业资源评估中,常规评估模型假设所有的个体具有相同的增长率,但是通常个体的增长率差异很大,个体间不同的增长速率应被考虑到模型中。本文在上一部分镰鲳生长死亡规律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不完全β函数渔获量方程动态综合模型计算相关生物学参数及参考点,对镰鲳种群资源进行分析评估。结果显示,在现行渔业点(F=0.869,tc=1.953)时,YPR为66.49g。动态评估结果表明现阶段浙江南部沿海的镰鲳资源已处于过度开发阶段,在综合考虑拐点年龄、临界年龄、初次性成熟年龄和保护渔民经济效益等因素的基础上,将捕捞捕捞死亡系数F设为0.869,建议浙江南部沿海镰鲳最适开捕年龄为2.953a,对应开捕叉长为156mm,其对应的镰鲳每单位补充量可以提供69.23g的渔获量,和现行渔业点的YPR相比,增加了4%。因此应在合理范围内增加镰鲳开捕年龄,保证镰鲳资源的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