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和认识遮目鱼盐度适应性及消化道生理生化功能,本文使用通径分析方法对盐度胁迫下生长的遮目鱼形态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对遮目鱼的淡水驯化养殖进行了初步探索和研究,使用组织学方法和电镜技术对遮目鱼鳃及鳃线粒体丰富细胞进行了研究,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遮目鱼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鉴别和定位,主要结果如下:1.盐度胁迫对遮目鱼幼鱼存活、生长及性状相关性的影响研究了盐度胁迫对遮目鱼(Chanos chanos)幼鱼存活、生长的影响,分析了在不同盐度下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设置盐度梯度为0、10、20、27(自然海水)、35,共5个实验组,每组3个平行。幼鱼不经过过渡直接放入各测试盐度中,养殖30 d后统计存活率,测量每尾鱼的体质量及各表型形态性状,以体质量为因变量(y),各形态性状为自变量(x)进行通径分析和决定系数分析。结果表明,盐度0组的幼鱼存活率最低(73.33%),增重率(573.94±231.58)%和特定生长率(6.23±1.16)%最高,与其他组差异极显著(P<0.01)。除盐度0组外,其他各组幼鱼的存活率均在90%以上,且幼鱼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在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相关分析表明,幼鱼的各形态性状与其体质量之间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通径分析表明,遮目鱼幼鱼的体长、全长和体高对体质量的影响最大,且在不同盐度胁迫下对幼鱼体质量的决定作用不同,其他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较小。建立了盐度胁迫下形态性状对体质量影响的最优回归方程。2.遮目鱼幼鱼鳃线粒体丰富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其在不同盐度下的变化本实验通过普通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方法,研究不同盐度条件下(盐度0、10、20、27、35)广盐性海水鱼类遮目鱼幼鱼鳃结构和鳃上线粒体丰富细胞分布及结构的变化。鳃线粒体丰富细胞呈椭圆形或卵圆形,内含有大量线粒体,细胞核较大。在不同盐度条件下遮目鱼幼鱼出现两种鳃线粒体丰富细胞:(1)具有顶端小窝、线粒体体积较大的A型线粒体丰富细胞;(2)单独存在、线粒体体积较小的B型线粒体丰富细胞。随着盐度降低,A型线粒体丰富细胞及其线粒体数量减少、体积减小,电子密度降低,顶端开口变小甚至关闭。盐度降至淡水条件下,鳃小片肿胀、脱落,鳃小片上增生出具有大面积平滑或波状的顶端开口的B型线粒体丰富细胞。结果表明,在高渗环境下,A型线粒体丰富细胞较为丰富和发达,其结构特征适应了离子分泌的功能,为海水型线粒体丰富细胞,在低渗环境下,B型线粒体丰富细胞较为丰富,其结构特征适应了离子吸收的功能,为淡水型线粒体丰富细胞。不同结构类型鳃线粒体丰富细胞的存在使得广盐性海水鱼类可以适应较广的盐度范围变化。3.淡水驯化养殖条件下遮目鱼幼鱼的成活、生长及鳃的变化研究了淡水驯化养殖条件下遮目鱼幼鱼的成活、生长及鳃组织学变化。遮目鱼幼鱼经6 d的驯化至淡水,养殖30 d。试验结束后,统计成活率、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取幼鱼鳃观察结构变化,并与未经驯化直接投入淡水的条件下以及在自然海水条件下养殖的幼鱼进行比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淡水驯化条件下遮目鱼幼鱼具有较高的成活率100%、增重率(664.96±113.07)%和特定生长率(6.77±0.52)%。鳃组织学观察发现在淡水条件下遮目鱼幼鱼鳃小片上增生出大量线粒体丰富细胞,可能是遮目鱼幼鱼在淡水条件下保持较高成活率的原因之一。4.遮目鱼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鉴别与定位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遮目鱼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鉴别和定位。分别取遮目鱼消化道食道、胃贲门部、胃盲囊部、胃幽门部、幽门盲囊、前肠、中肠、后肠以及直肠等部位。对以上部位的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和密度进行统计和描述,内分泌细胞种类分别为分泌胃泌素(Gastrin,GAS)、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亮氨酸脑啡肽(Leu-enkephalin,L-ENK)、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和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T)的细胞。实验发现,食道未发现内分泌细胞;全胃观察到大量SST内分泌细胞,但未观察到其他激素种类的内分泌细胞;幽门盲囊发现少量L-ENK和SST内分泌细胞,但未发现其他种类的内分泌细胞;所有种类的内分泌细胞在遮目鱼前肠上均有分布,各激素内分泌细胞在肠道的分布密度和分布部位不同。在遮目鱼肠道和幽门盲囊上发现两种不同类型的内分泌细胞,一种位于消化道黏膜的上皮细胞之间,呈梭形或梨形,为开放型内分泌细胞,另一种细胞位于消化道黏膜的中部或基底处,呈圆形或球形,为封闭型内分泌细胞,位于胃部的内分泌细胞属于开放型内分泌细胞。结果表明,前肠部位可能是遮目鱼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的主要区域,同时不同类型的内分泌细胞说明内分泌系统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对遮目鱼的食物消化吸收过程进行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