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毕业生语言磨蚀的实证研究

来源 :山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dinfo9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语言习得的逆过程,语言磨蚀(language attrition)是指双语或多语使用者,由于某种语言使用的减少或停止,其运用该语言的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退的现象。语言磨蚀(language attrition)研究于20世纪80年代在欧美作为应用语言学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应运而生。1980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召开了语言技能磨蚀研讨会(Conference on the Attrition of LanguageSkills)标志着语言磨蚀这一新兴边缘学科的兴起。磨蚀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大批国外学者投入到语言磨蚀的研究中来,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国外如火如荼的语蚀研究相比,语言磨蚀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受到的关注仍然较少。除了一些围绕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文献综述之外,在实证研究方面,只有为数不多的几篇调查研究致力于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磨蚀情况。   国外很多研究者致力于“倒置假设”的验证,希望能通过研究成果分析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本文对英语专业毕业生在中学任教英语两年后的英语磨蚀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旨在验证他们停止英语学习一段时间后是否存在英语磨蚀现象,如果存在,磨蚀的程度和磨蚀前的英语水平之间关系是否符合“倒置假设”的理论。其次本文还分析了受蚀语接触量对于英语磨蚀程度的影响。   在系统地回顾整理国内外外语磨蚀的实证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测试受试者不同时期的英语水平获取数据,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最后用“倒置假设”的理论对实证结果进行了解释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在停止正式英语学习后的一段时间内是存在磨蚀现象的,而且验证了磨蚀的程度和磨蚀前的英语水平之间关系符合“倒置假设”的理论。本文其次研究表明受蚀语的接触量和外语磨蚀程度呈显著的负相关。   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本文针对外语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作为外语教学者来说,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希望学习者能在学习后较长时期内保持已习得的语言能力,为了减少大学生校内英语的磨蚀程度,外语教育应该在大学生停止正式英语学习后不断提供再学习的机会,学习者也要采取各种抗磨蚀的措施,积极主动地在各种场合运用英语,并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对于毕业后进入中学从教的英语专业毕业生,抵抗语言磨蚀更具有特殊的价值。研究其语言磨蚀对于培养教师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为今后更加有效开展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及相关师资培训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建立在原文基础上的有目的的人类活动,决定翻译过程的最高准则是整个翻译行为的目的。因此,评判一篇译文好坏的重要标准在于看其是否“充分”地实现了整个翻译
模糊是语言的自然属性,它扩大了语言表达的信息容量,拓宽了语言表达的想象空间,在语言表达中具有特殊效应。文学语言的模糊性逸出诸多美学元素,最终实现文学语言的审美效应,故模糊
自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发生“文化转向”后,对翻译的社会文化背景的研究即社会文化背景因素对译者和翻译过程的影响开始倍受关注。   英国当代翻译理论家Hermans是翻译理
动结式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语法现象,一般由两个谓词构成:前一个谓词表示某种行为,后一个谓词表示该行为导致的某种结果。这种表达充分运用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体现了汉语“言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