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道德心理学领域道德认同作为道德行为的有效动力机制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关于道德认同对道德行为导向作用的研究也较为成熟,但关于道德行为对道德认同反向作用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仅有较少的学者关注到了二者存在双向作用关系的可能性,但无论是在实证还是理论研究上都没有展开,但在注重大学生道德认同对道德行为导向作用的同时,也应注意到道德行为对道德认同的影响,二者实际上是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双向影响关系。因此研究针对道德生活中大学生知行不一现象的大量存在,试图在揭示道德认同与道德行为双向影响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更全面有效的德育途径,以提升大学生整体的道德素质。研究以在校大学生为被试,首先梳理了道德认同与道德行为的相关文献资料,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布莱希的道德认同动机理论的指导下,把握二者间的关系及培养方式进行分析,然后采用大学生道德认同量表与大学生道德行为量表,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大学生道德认同与道德行为的现状、特点,并通过相关以及回归分析验证二者是否存在双向影响关系,最后研究结果的基础之上,提针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提出对策建议。全文主要得出的研究结果如下:1.大学生道德认同的现状大学生道德认同的整体水平良好,其均分处于李克特5点量表的中偏上水平(均分为3.93),配对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t=7.65,p<0.01),大学生道德认同的内隐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外显维度,同时大学生的道德认同水平在不同的专业上也存在显著差异,人文学科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理工科类的学生。2.大学生道德行为的现状描述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道德行为总体水平良好,但具体方面发展不够平衡,尤其是学习行为得分最低;同时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道德行为的个别维度在志愿服务经历以及干部任职经历上存在显著差异。3.大学生道德认同与道德行为的关系回归分析的数据结果表明大学生的道德认同能够显著预测道德行为的产生,内隐及外显道德认同这两个自变量对道德行为的解释率达到了33.4%;与此同时,相关性分析也显示出,道德行为总分及利他、公德、公德、孝顺、爱国维度都与道德认同总分以及道德认同内隐与外显维度呈显著性正相关。研究认为道德认同与道德行为的关系是道德实践中的重要关系。回归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的结果显示二者在实践中存在双向作用关系,在不同条件下影响方向不同:当道德认同较为清晰且明确时,其道德行为会产生由内而外的主导性影响;而道德认同较为不稳定时,道德行为对道德认同由外而内的影响便成为了可能,只是这一过程实现的并不容易但也不容忽视,虽然这两种影响路径性质完全不同,影响力也不对等,但都是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路径,因此在道德建设的实践中,对于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需要从深化道德认同与培养道德行为两方面着手,注重大学生的道德认同与道德行为的均衡发展,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研究提出:一方面应通过提高道德自我一致性水平、强化学生的道德责任意识、注重道德教育与专业课教育的融合以深化道德认同;另一方面高校德育工作者也应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在大学生道德认同不够稳定且方向不够正确时,通过促进大学生对公开道德行为的选择,提供道德实践机会,加深道德行为的卷入度,并配合适当的外部奖惩,以引发道德主体自身的认知失调,从而提高道德行为逆向影响道德认同的形成和转变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