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耕地资源总量多,但人均占有量少,且耕地整体质量偏低。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大量优质耕地资源被用于经济建设,致使耕地资源数量逐渐减少,质量不断下降,而有着“压舱石、稳压器”之称的东北黑土地资源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因此,本研究基于农业农村部门提供的东北三省黑土区黑土县行政范围,确定东北三省112个黑土县为典型黑土研究区,并选取6个典型样点县为调查对象。同时统计整理自然资源部门土地调查数据,通过采用SPSS、ORIGIN数据统计分析软件研究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数量及质量变化特征,总结典型黑土区耕地数量及质量存在现状问题,提出东北三省典型黑土区耕地可持续利用方式与保护建设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典型黑土区耕地数量质量口径不一,保护基数不明。主要表现在农业农村部门与自然资源部门耕地统计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在耕地质量认定方面,自然资源部门执行的是农用地分等定级体系,目前已形成全国可比的农用地分等成果;农业农村部门执行的是耕地地力评价,但大部分地区还未形成具有可比性的市域及省域成果,更没有全国耕地地力评价成果。(2)耕地数量减少趋势明显,建设占用是最大威胁。东北三省典型黑土区112个县(市、区)2013—2017年耕地净减少量为6.71万公顷,年均减少速度为0.06%,且典型黑土区耕地减少速度明显高于东北三省平均耕地减少速度0.04%。以辽宁省为例分析,耕地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各类建设对耕地的占用,耕地减少的地区主要位于各县市地势平坦,耕地分布较为连片集中的平原丘陵区域。而补充耕地大多在黑土区外,致使黑土区内耕地数量净减少,补充耕地则主要位于各县市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山地区域。所以不论过去还是将来,建设占用和区内占区外补始终是黑土耕地数量保护的最大威胁。(3)耕地质量退化现象严重,土壤贫瘠是主要表现。2013—2017年东北三省典型黑土区高等地(6~8等)表现持续减少的趋势,中等地(9~12等)经历先增加后减少的过程,低等地(13~14等)经历减少、增加、基本平稳的过程。其中高等地减少最多,为23.45%;中等地次之,为3.99%;低等地面积在增加,为5.55%。以辽宁省为例分析,高等地(6~8等)增加34.86%,中等地(9~12等)减少2.49%,低等地(13~14等)减少4.23%,说明辽宁省耕地质量有所好转。然而通过样点县调查,耕地质量退化实际情况远超宏观数据反映。(4)耕地数量保护、质量建设与生态保育用地互竞,冲突明显。主要由于不同部门耕地保护方向的不一致,使耕地数量保护、质量建设与生态保育用地互竞现象时有发生,甚至产生冲突。(5)黑土耕地保护表现“上热下冷”,公众耕地保护意识淡薄。国家层面就黑土耕地保护在管理、政策、资金等方面做出积极努力。而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在建设指标与耕地保护指标上不断博弈,农户则由于耕地经营经济效益低下而进行耕地保护的积极性并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