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牧交错区是我国传统农区与牧区相接壤和过渡的地带,在这个过渡带内种植业和草地畜牧业在空间上交错分布,时间上相互重叠。甘肃省农牧交错区包括15个县区,大多处于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区,这里生态环境脆弱,面临着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如水土流失;草地退化、沙化、盐渍化严重,草场承载力下降;土壤沙化,自然灾害频繁,沙尘暴时有发生等。如何既要保护和建设好脆弱的生态环境,又要促进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解决好该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长期的工作。 本文选题于区域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等学科相互交叉、综合研究的前沿领域,以甘肃省农牧交错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该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为目的,系统地对该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调查、评价和分析,提出了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介绍了甘肃省农牧交错区的地域概况,明晰了农牧交错区可持续发展内涵,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本区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其中,在定量评价中,构建了评价本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发展和可持续性两个子目标,发展子目标在于评价本地区的发展能力;可持续性子目标在于评价本地区资源和生命支撑系统的可持续性。运用该评价指标体系,算出了本区的各个县区的发展指数和可持续性指数,通过该指数可以评价本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即本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处于基本可持续发展状态。 然后分析了造成甘肃农牧交错区发展现状的原因,这些原因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承载力有限;生态立法不健全与保护意识淡薄等。针对这些原因,本文提出了促进本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生态经济。生态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注重资源的环境价值,是一种成本内化的经济;生态经济的建立同时需要必要的制度支持。生态经济要与本区的现状特点相结合,因此,进一步提出了使用于该区的具体的生态经济应用构想:农业产业化模式;节水经济模式;庭院经济模式:退耕还林还草、种草养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