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小城市发展的关键问题研究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24次 | 上传用户:qq503302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中小城市作为城市群塑造城市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阶段城市健康稳定发展和城市群质量提升的关键。本文以新型城镇化为背景,基于系统和多维视角,以现有地级及以上中小城市为研究对象,对其“等级提升——产城融合——集聚能力——协同发展”等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本文遵循“理论分析+实证分析”的总体研究思路,沿着“文献综述和基础理论——现状、趋势与关键问题——关键问题的实证分析与解释——发展路径”的行文路线,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模型推演以及计量实证模型等手段展开研究。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内容和结论如下:1.作为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本文回顾了中心地理论、非均衡增长理论、规模外部性理论和新结构经济学理论,结合新型城镇化战略发展需要,首次对中小城市发展做了明确的科学阐释。同时,重点分析了中小城市的发展困境和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小城市发展的理论渊源和认识误区,识别了中小城市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继而分析和构建了中小城市发展亟待解决关键问题的相互关联与分析框架。基于此,本文在后续的四个章节分别从专业化视角、效率提升视角、供需视角和城市群视角等四个角度展开实证研究。2.基于专业化的角度,本文构建了城市等级指数,进而研究了城市等级对中小城市发展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主成分分析表明,中小城市等级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城市产业专业化和多样化程度以及城市经济绩效,而且还取决于中小城市功能在塑造城市发展动力中的作用;(2)探索性分析表明,空间异质性固定情况下,城市等级越高,城市就业增长率越高。3.基于效率提升的角度,本文在定性分析产城融合内在机理及其对中小城市发展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建立耦合度模型、协调度模型和计量模型,并加以实证检验,得出如下结论:(1)耦合度和协调度分析认为,地区差异是中小城市产城融合协调和失衡状况的重要影响因素;(2)进一步实证研究认为,全国、东部和西部地区中小城市产城融合对经济效率提升具有显著积极作用;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和对外开放度具有显著积极作用,而普通劳动力、落后的交通和技术则起着显著抑制作用。4.基于供需的角度,本文通过理论模型推演和实证计量分析了就业集聚对中小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1)本地效应和邻近效应共同决定中小城市本地就业外部性规模;(2)邻近地区的当地规模外部性促进中小城市本地的就业增长;(3)中小城市多样化产业结构效应和恶化的就业基础环境抑制了中小城市就业增长,而高质化人力资本和完善的就业公共服务则促进了中小城市就业增长。5.基于城市群的角度,本文分析了我国12大城市群内部中小城市与大城市协同发展的程度,主要结论如下:(1)运用分形计算模型分析认为,我国城市群内部中小城市与大城市分布具有不平衡的分形特征;(2)进一步运用齐普夫定律检验认为,发展相对成熟的城市群首位度城市和次位度城市在城市群中占据绝对的“领导”地位,中小城市在要素吸取上存在“低位”短板。最后,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提出了中小城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与已有研究文献和成果相比,本文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首次提出了和识别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小城市发展的科学内涵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从城市发展思路、理念、方向和目标出发,提出了等级提升、产城互动、集聚升级和协调发展“四位一体”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小城市发展的重要内涵观点。同时,基于中小城市发展的现状、趋势,结合中小城市发展的理论渊源与认识误区,识别了四大中小城市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并深入分析了四大关键问题之间的关联,为中小城市发展研究提供分析框架。2.提出了“城市功能专业化对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观点。目前在城市等级划分标准方面,学者尚未形成统一的共识,且多以城市人口规模作为划分城市等级的单一标准,忽视了城市功能在塑造城市发展动力中的作用,本文则综合考虑城市功能、产业专业化和多样化程度以及经济绩效等多种因素来测度城市等级,这既是对已有研究空白的弥补,也较好地阐释了现实中存在的中小城市规模与等级不一的现象。3.深化了对中小城市产城融合和规模外部性的认识。首次构建了以经济效率提升为导向的产城融合促进中小城市发展的理论模型,并加以实证检验。同时,从“本地效应”和“邻近效应”两个维度考虑规模外部性问题,是对苏红键、魏后凯和邓明(2014)提出的城市集聚经济多维模型的进一步补充和扩展。4.运用系统和多维的视角开展了中小城市发展的关键问题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基于系统视角,站在全局的高度,不仅关注了中小城市的自身发展,还强调了中小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从专业化、效率提升、供需和分形等多维视角出发为后续实证检验辟出了新的研究方向。同时,就我国区域划分范围或城市群范围的中小城市样本开展实证研究,仍是具有价值的基础性研究。
其他文献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的思维形式,是判断、推理和论证的基础。武术概念对武术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武术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扩充内涵与发展自身的内容。因此,人们对武术的认识与概念界定同样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武术萌生于原始人类的生产、社会和宗教活动。在狩猎、战争和祭祀过程中,人们将一些有效的攻防格斗技术进行总结、传授和演练,由本能的自卫活动跃迁为有意识的技
新加坡自1965年以来快速发展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体,被誉为"亚洲奇迹"。本文通过对新加坡金融机构体系、金融监管、金融政策等方面的梳理发现,新加坡自由港金融服务的建设
从战争中走来的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数千年的哺育之下,逐步由野蛮、血腥的搏杀格斗技术演变为文明的体育文化形态。体育属性的凸显,为告别冷兵器时代的武术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然而,武术在体育化的征程上并非一路坦途,在建国后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经历了三次革命。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各个民族都有强身健体、娱悦身心的体育运动方式。中国古代没有“体育”一词,武术便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主要体育活动内容之一;然
区分体重级别,是西方武技以及包括摔跤、举重等其它重竞技运动项目的竞技特点;不区分体重级别,是传统武术擂台比武的竞技特点。这二者的区别和存在,并不是偶然现象,其中必然蕴涵着不同的重大的文化意义。西方竞技运动讲“费厄泼赖”、“诚实游戏”原则,因为它的前提是把身体条件不同的人区分开来,身体条件相同,当然可以实行同等条件竞技。同时,也只有这样才公正;中国武术讲“谋略制胜”、“智取巧取”,因为它把身体条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