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族性巨颌症(Cherubism,CBM;MIM118400)是一种少见的家族性颌骨疾病,遗传特性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尽管少数散发病例也有报道。疾病的外显率较高,受累的各体出生时正常,发病在儿童早期,以后逐渐明显,直至青春期。随后,骨组织的病损开始退化,可以恢复正常。然而,儿童时期的下颌畸形导致恒牙列的水久异常,其它的并发症包括视力障碍(眶骨受损所致)及耳聋等。 CBM的X线表现为病变骨组织呈多囊状密度减低区,范围广泛,伴有一些规则的骨间隔。患者成年后,多房状骨稀疏区变为骨硬化,呈进行性钙化。病损一般局限在上、下颌骨。组织病理学改变显示骨组织由增生的结缔组织替代,含有大量的多核巨细胞。CBM的临床及组织学特点通常造成与以下疾病诊断混淆:骨巨细胞瘤、巨细胞肉芽肿、成骨纤维瘤、颌骨的纤维性结构不良、骨的Paget’s病。 CBM的致病机理一直存在不同的争论,炎症、外伤及出血与疾病没有因果关系。根据其存在的遗传特性,Anderson等(1962年)认为遗传因素产生的生物化学改变刺激CBM的巨细胞损害特性。Zachariades等(1985年)推测CBM足纤维结构发育异常的一种表现,可见血管周围的纤维变性导致骨组织氧化的减少,以及在骨组织发育过程中间充质的改变。其它的理论也持续多年,包括潜在的甲状旁腺机能亢进、膜性骨化过程中纤维发育不良导致骨化畸变等等。 近年来,分子遗传学进展较快,CBM的基因定位及相关致病机理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Mangion等(1999年)选择两个家系,根据受累成员临床表现,X线诊断及组织学观察确诊为CBM,采用15—20cM间隔的多态性微卫星DNA遗传标记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发现与D4s412连锁,进一步选择该标记邻近的多态性标记,经连锁分析将CBM致病基因定位于染色体4p16.3,位于D4s127与4p端粒之间,间距3cM。 对于CBM的致病基因的研究,Ueki等(2001年)也作了较深入的探讨,通过对12个家系的连锁与单倍型分析,将CBM基因定位于4p16.3区域,标记D4s127与D4s113之间1.5Mb的区段内。根据受累及未受累家系成员的cDNA与基因组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