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力图联系与蔡仪美学思想有直接关系的当代中国及世界美学发展背景和理论语境,较系统地对蔡仪美学思想研究的意义、现状、方法,蔡仪美学思想中的美论、美感论及蔡仪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三个环节的研究做出自己的思考。论文的绪论着重论述了研究蔡仪的意义和方法等问题。关于研究意义,论文简述了当代美学的两次转型,认为蔡仪美学思想在40、50年代的第一次转型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贡献;第二次转型后,当代美学更多强调主体的作用,而现实领域中却出现了人类过度开发、掠夺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局面。随着环境伦理学兴起,环境美学应运而生,有论者认为可以把蔡仪的美学思想作为中国当代环境美学建设的理论资源。这就有必要对蔡仪美学思想进行研究和再审视。研究现状中主要列举了吕荧、朱光潜、李泽厚等美学家对蔡仪美学观点的基本评价,陈述了论辩双方的基本观点,并指出了蔡仪美学思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在研究方法方面,原则上规定了把蔡仪美学思想还原到历史时代并在逻辑层面进行辩证分析,同时明确本论文以肯定蔡仪的历史贡献为前提,更多偏重于探讨蔡仪美学思想存在问题及症结所在,以促进当今美学的发展。第一章分析蔡仪研究美学的路径及哲学基础,分为唯物主义与美学的方法,唯物主义与认识论、实践观,唯物主义与反映论、真理观三个小节。第一节唯物主义与美学的方法,首先粗略勾勒了西方美学史上美学方法的历史,接着以周扬、朱光潜、吕荧、李泽厚四位人物为核心介绍了对新中国美学影响最大的几种方法,认为中国当代前期美学基本上是走向辩证唯物的历史历程。该节最后介绍了蔡仪的研究路径和对象,指出了蔡仪与前述四家的不同。第二节论述了蔡仪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关于实践的观点。论文认为蔡仪坚持认识论反对本体论是有重要价值,但蔡仪仅仅止于坚持认识过程的一个方面,即认识,而在坚持实践观的问题上止步不前,使其唯物主义认识论陷于机械性。第三节论析了蔡仪的唯物主义反映论、真理观。论文认为蔡仪进一步把认识论和反映论区别开,把反映作为直观的反映,进而把实践与客观世界割裂开来并孤立化了;真理观方面,论文认为蔡仪割裂了真理与人的认识的联系,把真理孤立起来,而陷于真理认识的困境。本章还认为蔡仪美学思想所坚持的唯物主义初衷对于拨正上世纪30年代以来形成的具有较浓厚唯心主义色彩的朱光潜美学思想是有其积极意义的。第二章主要分析了蔡仪的美论。第一节“美的条件与美的规律”认为蔡仪把美归于事物的属性条件,有似于斯宾诺莎的实体、属性概念,与马克思指出的脱离人的自然有相似之处,而与以劳动为出发点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有一定差距。第二节分析了蔡仪的自然美论。该节介绍了蔡仪自然美论的基本观点,比较了蔡仪自然美论与前苏联波斯彼洛夫、加拿大卡尔松自然美说的异同,进而辨析了这三家自然美说的贡献与局限。第三节分析了蔡仪的社会美论。该节主要比较了蔡仪与李泽厚、波斯彼洛夫社会美美学观的异同,认为蔡仪从种属性而不从人的实践分析阐发社会美,虽然也能较直观地解释大量的社会美的现象,但相比实践概念的引入,对社会美作出深度历史分析还稍有欠缺。第三章研究蔡仪的美感论。论文首先分析了其美感论的哲学基础,认为蔡仪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分割开来,进而排斥实践论,使其美感论不得不走向抽象道路。第一节分析了蔡仪的形象思维论。该节认为蔡仪将所谓“马克思的”艺术掌握世界方式作为形象思维的起点、形象作为思维和感官中仅视觉、听觉是美感感官是把掌握世界方式、思维和感官狭隘化了,进而分析了蔡仪具象概念及运用具象概念进行逻辑推导的随意性、蔡仪对反形象思维论的批评根据性不足和用形象思维去反对李泽厚情本体的失误,同时也认为蔡仪对情本体的指斥在出发点上是有道理的,但其所用的形象思维理论根据有待商榷。第二节论析了蔡仪的“美的观念”说。该节介绍了蔡仪美的观念说,认为蔡仪美的观念说存在美的观念与概念的矛盾、形象繁多性与种属抽象性的矛盾、形象的客观形式性与想象主观性的矛盾,进而认为蔡仪美的观念说是脱离生活的先验形象,是先验形象的任意组合,有走向形式主义之忧。同时该节还介绍了吕荧的美的观念说,认为美的观念应是社会各阶级在生产生活斗争中形成的观念,而不是蔡仪式的抽象化后的形象观念。第三节论析了蔡仪的“美感性质及形态”。论文在介绍了蔡仪的美感性质和1形态说之后,认为蔡仪美的认识和美的观念两重性显示了精神自我完成的特性,认为蔡仪自然美美感带有自我完成的特点。论文还认为蔡仪社会美美感中主观倾向性、阶级性和无阶级性的矛盾性折射了美感的自我完成性。最后一章分析了蔡仪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三个环节的研究。论文分析了蔡仪对车尔尼雪夫斯基、苏联马克思主义美学和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批评性反思。第一节论析了蔡仪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观的批评。该节认为蔡仪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人本主义美学观提出质疑是有价值的,但蔡仪从观念论角度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观点、崇高与悲剧、自然美论、艺术与现实关系等各个方面所进行的批评却是值得商榷的。第二节分析了蔡仪对苏联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批评。论文认为蔡仪批评涅多希文在艺术掌握世界的观点中引入实践观,是将涅多希文的观点更加窄化了。论文还认为蔡仪对万斯洛夫和斯特洛维奇“劳动创造美”和“审美社会性”的批评是在对两位美学家进行片面论述基础上的批评,认为万斯洛夫和斯特洛维奇的理论缺陷不在于蔡仪所说的没有将美归于物本身,而在于将美等同于社会客观存在。相比中国的客观派美学、实践美学和苏联的自然派、社会派美学,论文认为吕荧将美作为第二性的,又是有现实基础的观念在世界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史上有独特意义。第三节分析了蔡仪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批评。论文首先摘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对1844年前后马克思的文本和《手稿》本身持基本肯定的评价,认为蔡仪将《手稿》中的“劳动”概念判定为黑格尔式的“精神劳动”,把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等同于黑格尔的精神外化,把《手稿》中的“人的本质”等同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乃至把《手稿》归结为唯心主义著作是值得商榷的。论文还认为蔡仪把《手稿》中的劳动、意识活动、感觉三方面割裂开来,进而否定自然人化的唯物主义基础是有偏差的,同时认为蔡仪对实践美学将美作为社会客观存在的质疑是有意义的,并进而认为不应把美视为第一性的社会客观存在余论肯定了蔡仪在美学、艺术学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贡献,同时认为蔡仪美学的问题与症结所在不应在当代美学建设中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