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项研究是基于复杂的中国社会文化环境和国际教育背景开展的一项长期的个案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语教育重要性在个人、社会、政府中的认知达到高度一致。中国外语教育领域也结束了与国外长期隔绝的局面,引进、出版了大量外语教学理论著作,例如: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库、剑桥应用语言学丛书,形成了中国外语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最为丰富多元的时代。中国外语教学界不再是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一统天下,而是采用应用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科学研究成果诠释实施外语教学实践。然而现实中的外语教育水平却不尽如人意,从“哑巴英语”到“口水话”,屡遭诟病。难道进口的教学理论出现了水土不服?抑或,教学方法本不是外语教学实践的根本性问题?此间,西方的教育科学领域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换”:由探究普适化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外语教学领域也从先前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Rivers,1972)。情境化意味着个别性和本土化。西方教学理论开始自觉地在东方文化中寻找教学智慧,在教学研究领域实现东西方文化的会通与整合(钟启泉、张华,2001)。于是,我们不禁要问:中国本土外语教学是否存在教学实践智慧?如果有,是什么?这种实践智慧在何种情境下如何形成?于是,我们重回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探寻本土的外语教学实践智慧,寻找确立自己的生长点。本文探索了两位中国优秀英语教师作为学习者的专业发展历程,他们在各自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形成各自的课堂教学实践特色,并通过课堂教学实践重塑了自己的教师学习者角色。本项研究的目的在于描述说明他们在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外语教师知识及其概念化特点,尤其关注这种教师知识与其价值观及可选策略的关系,旨在理解两位教师在其所处的中国外语教学实践环境中形成实践智慧的机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两位教师的生活史、外语教育和教学史;(2)他们的外语课堂实践活动和手段;(3)外语教学实践特点及其合理性和先进性;(4)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影响两位教师外语教学理念的因素,以及在遭遇问题的情况下对教学情境的回应方式和实践智慧的生成。本文作者的基本观点是:教师的实践智慧源自于并体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是学习者,在遭遇问题,回应所处环境,反思实践,寻求善的过程中得到发展。艰苦孕育智慧,实践智慧是在各种张力的交织中被逼出来的,与价值有涉。理解外语教师的实践选择必然涉及他们的人生态度、教育观以及语言教学实践观。因此,本研究从教师的生活、教育、教学史出发,围绕课堂教学实践展开深入分析,寻找教师的语言教学实践手段及其拥有的知识,分析他们的实践特点,并以语言教学理论为观照,寻找其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和先进性。作为一个能动的个体,教师带着个人生活史的厚重进入课堂。教师学习是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其人生经验、教育背景、教学经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重要来源,同时影响其对自我、学生、外语、教学和教育环境的认知。教师教学实践受到来自所处环境、语言教学和学生的种种问题的困扰,因此论文将从外语课堂入手,探究教师如何与所处的情境对话,重构情境,取得教学效果,维持心中信念。本研究对最初5位研究对象经过定性数据筛选,最终确定两位教授为本项目的个案研究对象(research participants)。依照个案研究传统,研究对象不以数量取胜,而以选取的精准性、信息丰富性以及经验多样性为前提,例如Elbaz (1983)对Sarah的个案研究,唐德刚对胡适(2012)的口述历史研究,等等。由此,本项目开展了大量的田野数据收集工作,包括再次访谈、教师发表(或未发表)的文章、出版的书籍(含教材)、撰写的博客、讲座录像、新闻报道等近百万字。历时近6年。基于两位教授丰富的人生经历及其所处的特殊的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以及研究者本人的外语教育生活经历,研究采用人种志和叙事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论,一方面两种方法与社会文化视角十分贴合,另一方面两种方法彼此间存在着天然联系,后者发端于前者,成为本项研究的必然选择。迄今人们已经达成共识: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本研究直指外语教育改革的核心动力,即外语教师的自身发展。理论上,明确了外语教育教学的推手是教师本身,教师的自身素质和实践智慧的养成是外语教学实践研究的第一要素。非此,即舍本求末。第二,从一元论的认识论出发,为教师赋权。教师在实践中主动学习,能动回应教学环境,是积极构建实践智慧的创造者,从而确立教师为专业知识的拥有者,焕发他们的改革动力和首创精神。本研究对于中国本土外语教学实践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首先,教师的实践智慧是鲜活的,个人的,缄默的,具有情境性和动态性。关注在职教师实践智慧的发生、发展,发掘其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性,与同事分享,从而促成其专业立场的表达和积累。其次,对待新手教师应秉持包容的、人文性的态度,重视其研修和自我成长。第三,为外语教师职前培养提供新鲜、实用的养分。从辩证法的观点出发,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前辈的实践智慧可以作为真知传承,构成职前教师培养的新知,由此不断丰富外语教学实践智慧宝库。研究发现,两位教授根据自己所处的教学环境和学生水平,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外语教学理念和实践特点,例如:Y教授在教授低水平英语学习者的过程中实施了“形式—意义—情境”(form-meaning-situation)三位一体的教学实践(虽然她自己对此未能形成明确的理论认知,这个事实恰恰表明了教师实践知识的缄默性)。G教授以其博学与善意与高年级学生分享他的知识和热情,教学实践中坚持与学生在思想与情感上的沟通互动,引发共鸣,为学生营造语言学习的最大发展区(ZPD),达成从内容入手,使用语言但又超越语言本身的教学目标。如G教授所言,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还是思维的模具。两位教授正是在不断实践,反思和探究中摸索出各自的教学实践路径。现代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已经证明了两位教授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和先进性,体现了他们的教学实践智慧。在中国的外语教学环境下,两位教授的身份定位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特性,他们精通英语,熟知西方文化,心中对本民族文化一片赤诚;前者是英语教师安身立命之本,后者则显现了中国老一代知识分子的赤子之心。他们历经坎坷,面对困难自觉地为社会尽责,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真诚、勇气与担当。优秀教师的成长不仅包括对自身才能的发挥,更包括了对自身限制的不断突破和克服。他们对物质生活的淡泊与对精神信仰的执着形成巨大反差,他们坚信人需要不断地完善自我,通过自我修身获得更大的心灵自由。这是他们品格上的最大特色,反映了他们这一代人成长的生活环境与所受的精神文化滋养和品格熏陶。在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下他们在实践中探索,教人先教己,坚持探求知识,寻找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良策。他们极具责任心,为把学生教好而心无旁骛,对教与学精益求精。追求知识即是修炼自己,是自身完善的过程。外语教学实践活动承载着两位教师的人生追求和教育理想,他们在各自的教育生活中追求真与善,身体力行地实践,十分辛苦,却又乐在其中。相较而言,西方学者教师的追求则相对单纯,他们将追求科学真理作为第一要务,虽然近年开始关注教师的内心生活(例如,帕尔默,2005),但却有别于中国教师对道德完美的追求,显示了两种不同文化下的教师发展的不同路径,反映了教师实践知识与实践智慧的根本差别:后者与价值有涉,当前者与价值交融相汇,实践知识升华为实践智慧。显然,两位教授的人生追求与教育生活实践已经融为一体了。本研究的学术贡献是多方面的。首先,外语教师实践智慧视角将静态的教师知识与教学实践有机融合,拓展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范围,且最终发现的外语教师实践智慧发展模式对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具有普遍的启发意义。此外,研究在方法论上具有创新性,采用人种志和叙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论,两种方法既有天然的渊源,同时适合跨越中国外语教育历史、社会、文化近80年的研究对象及其所处的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第三,不同于一般教育意义的分析,本项实践智慧研究聚焦外语学科专业问题,在学科特点的基础上研究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实践智慧养成,研究视角和选题具有独创性。我们相信,中国本土教师实践智慧研究将为国际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带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