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整理关于前人对“也”的研究,发现“也”在认知、语用、语义等框架下都有了探讨,并且主要集中在“也”的语义、语用环境以及语气特性。在前人研究中“也”往往被看作副词或者将“也”视为与英语小品词too或also对等的汉语小品词,本文将“也”作为添加小品词处理。同时,前人研究中遗留了一些与“也”相关的歧义句和问题句。为什么有些含“也”的句子单独使用会引起歧义,例如前人研究中的经典范例“王老师也教数学”?如何避免出现这种歧义?为什么例句“他们都上了年纪,张海75岁了,李刚也80岁了”不恰当?这些问题本文会给予合理的解释。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借鉴了Winterstein论证理论,由于Winterstein运用论证理论很好地解释了too的类同义,本文运用Winterstein提出的论证理论重新审视“也”的类同义。同时,为了更好解释前人研究中遗留的“也”的歧义句和问题句,本文采用了Winterstein创立的方向一致条件和双重判断方法,清楚展现了“也”字句的分析过程,并对“也”其他相关语义特性做了分析。为丰富“也”的语义研究,本文还通过对比“也”与too和either的极性特性,讨论了“也”的极性。该研究不仅让我们对“也”的类同义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丰富了论证理论的运用。论证理论不仅适用于too的类同义分析,同样也是适用于汉语添加小品词例如“也”的类同义分析。在论证理论框架下分析“也”的类同义,为“也”的歧义句与问题句提供了合理解释。“也”的类同义不是只局限于词汇上的类似关系,而是着重“也”先行句和“也”的主句存在共同的目标。“也”的类同义与“也”的预设特性密切相关。如果“也”的主句和先行句不存在类同,那么“也”的预设也无法实现。并且在分析中发现,量词在“也”字句中的运用以及“也”与too和either的极性特性的比较研究都说明了“也”的主句和先行句必须存在极性类同。同样,本文关于“也”的分析,对研究跟“也”一样的汉语小品词也有启发作用,例如“还”和“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