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工艺民俗的一种具体类别,昆明市小窑村瓦猫工艺不仅在其技艺层面有具体的表现——比如沤泥,塑形、烧制等关键环节,而且需要手艺人在制作过程’中表达出对自然之泥的了解、表现出身体与工具、材料之间的协调配合,以及拥有对地方或族群相关观念的深层认知,并将其通过“瓦猫”的物之形态进行呈现。此外,在小窑村的民俗生活中,瓦猫的制作和使用不仅和住屋习俗紧密相关,特定信仰习俗的表达也不容忽视。然而,在昆明市城市化的进程中,由于小窑村在居住习俗、生计习俗等方面发生了诸多转变,瓦猫工艺在制作环境、制作者、制作技艺、造型、使用和售卖方式这些方面也随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迁。城市化进程中小窑村瓦猫工艺的变迁,是由于相关民俗素的删减而导致的民俗链断裂。在小窑村瓦猫工艺这一条民俗链中,制作——售卖——开光——安放这四个民俗素必不可少,而瓦猫制作者在造型上的多种选择,使其购买群体和使用方式不再单一。在城中村的改造中,小窑村的瓦房变成了砖房,瓦猫的放置地点消失,导致了“安放”与“开光”这一环节的缺失。城市化进程中瓦猫工艺民俗这一民俗链条的断裂,与民俗主体的选择息息相关。小窑村瓦猫工艺的民俗主体包括瓦猫制作者和瓦猫使用者,这个群体的转变或者萎缩,直接导致了瓦猫工艺在发展走向上的转变,作为“工艺民俗”的小窑村瓦猫工艺正在逐渐转变为亟待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样的转变中,一方面,无论是作为“工艺民俗”,还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小窑村瓦猫工艺依然保持着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身口相传依然是其延续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与作为“工艺民俗”的小窑村瓦猫工艺所具有的地域性、模式性相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小窑村瓦猫工艺拥有了更为突出的社会公共性和人类共享性,以及自由性。面对发生了此种变迁的小窑村瓦猫工艺,“保存”和“保护”两种方式的协调使用或许是相关文化工作者可以考虑的实践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