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量和葡糖氨基葡聚糖与初始尿路感染之间的关系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u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UPEC)的量与膀胱葡糖氨基葡聚糖(glycosaminoglycans, GAGs)层的状况与初始尿路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80只雌性小鼠随机分为鱼精蛋白灌注组(PS,40只),对照组(40只)PS组灌注鱼精蛋白溶液30min,而对照组灌注无菌生理盐水30min。每一组又分别分为4个亚组,每个亚组10只小鼠,通过膀胱灌注的方式,每实验组中4个亚组的小鼠分别接受不同梯次的UPEC感染分别为102,103,104,105CFU,在感染12h后,在收集小鼠尿液标本后,小鼠被处死,获取膀胱标本,膀胱与尿液的载茵量分别被确定。结果:除了105CFU的亚组外,两组的膀胱载菌量有着显著的不同,对照组的膀胱载菌量明显的低于PS组。与对照组相比,在102和103CFU感染剂量下,PS组的小鼠对UPEC更加易感,其膀胱载菌阳性的发生率更高。但是,在104和105CFU的感染剂量下,两组膀胱载菌阳性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102的感染计量下,PS组的小鼠也可以发生膀胱壁阳性载茵的事件,另外不是所有膀胱载茵阳性的小鼠尿细菌培养可以检测到细菌的存在。结论:GAGs层的破坏可以显著提高膀胱对UPEC的易感性。第二部分抗生素治疗后尿细菌培养阴性的情况下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在女性膀胱中持续存在目的:研究与验证罹患复发性尿路感染(UTI)的女性病人在抗生素治疗尿液细菌培养转阴后,是否存在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持续定植,为验证细胞内菌群(intracellularbacterial communities, IBCs)病理循环理论提供进一步的证据。方法:研究对象为具有非复杂性复发性尿路感染病史的32名女性病人,在其中一次感染,经过足够的抗生素治疗后,收集其干净尿液和经膀胱镜活检膀胱上皮标本,分别经过细菌培养检测、菌种鉴定等常规细菌学检测。并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来检测细菌的系统发生组别与鉴定16个UPEC毒性因子(virulence factors, VFs)。UPEC的感染能力是通过利用小鼠感染模型来验证的,免疫荧光和电子显微镜来检测IBCs的形成。结果:32名的女性病人的尿液经细菌培养检测均为细菌阴性。其中有6例病人的膀胱活检组织中培养出了大肠杆菌。经琼脂糖凝胶PCR检测显示:所有的细菌都属于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且表达的VFs各有不同。所有被检测出的UPEC均有在小鼠感染模型中形成IBCs的能力。结论:即便经过抗生素治疗,具有鲜明毒性特点和致病特征的UPEC首先在尿路上皮活检中被检测出,IBCs病理循环也确实可能在人类的泌尿道存在,并且在感染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第三部分1型菌毛粘附素fimH诱导尿路上皮凋亡和抑制GAGs合成相关酶类表达的研究目的:研究UPEC一类菌毛粘附素fimH对人永生化尿路上皮细胞SV-HUC-1凋亡的影响以及对其GAGs相关合成酶的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fimH作用于尿路上皮SV-HUC-1细胞后,Annexin V-FITC/PI双染和流式细胞仪(FCM)分析细胞的凋亡情况;实时定量PCR与Western blot检测GAGs合成相关酶类包括木糖基转移酶1 (Xylt1, xylosyltransferase 1)木糖基转移酶2 (Xylt,1 xylosyltransferase 2)硫酸乙酰肝素6-0-硫酸基转移酶1 [Heparan sulfate 6-O-sulfotransferase 1 (Hs6st1)]N-去乙酰化酶/磺基传递酶(氨基乙酰肝素)1[N-deacetylase/N-sulfotransferase (heparan glucosaminyl) 1, (Ndst1)]硫酸乙酰肝素3-O-硫酸基转移6[Heparan sulfate (glucosamine)3-O-sulfotransferase 6, (Hs3st6)]透明质酸合成酶1[hyaluronan synthase1 (Has1)]的在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fimH促进SV-HUC-1细胞的凋亡,并且此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fimH可以在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上明显下调GAGs相关合成酶类的表达。结论:fimH可以抑制人永生化尿路上皮SV-HUC-1细胞增殖及诱导凋亡,并且可以下调GAGs相关合成酶类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