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配合立体动态干扰电、针刺、立体动态干扰电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以寻求一种高效、安全、依从性高的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共纳入患者90例,每组30例。分组采用PEMS(3.1版本)产生随机数字,制作随机分布卡片,装入跟卡片编号相同编号的不透明信封中。按照进入研究的先后次序拆封取卡,严格遵照卡片编号规定的分组及治疗进行。三组在完全相同的基本条件下治疗,在选穴上,A组方案为,针刺(其主穴选择患侧的肩髃穴、肩贞穴、肩髎穴、肩前穴、阿是穴);配穴根据辩证选择,手阳明经者,取合谷穴;手少阳经者,取后溪穴;手太阳经者,取外关穴;外邪内侵者,取合谷、风池;气滞血瘀者,取内关、隔俞;气血虚弱者,取足三里、气海,并同时配合立体动态干扰电疗法进行治疗,电极放置位置以针刺主穴为主。B组方案为单纯针刺治疗(选穴同A组)。C组方案为单纯立体动态干扰电疗法治疗,电极放置同A组。各治疗均由专业针灸医师负责实行操作,在研究试验开始前统一对操作人员进行操作规范培训。每天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遇周末及节假日休息。医治一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根据疗效评定标准,结合症状、体征等结果进行综合评估(由经过培训的不知具体分组的专人负责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保存和分析,临床治疗操作者不参与此项工作),并将收集的相关数据资料全部输入计算机,同时设置录入质控的软件程序,保证数据的质与量。分别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量资料)、x2检验(计数资料)及Ridit检验(等级资料)对A、B、C三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α=0.05。数据库的建立及统计分析均在SPSS19.0统计软件包上实现。成果:1.三组临床疗效的比较:针刺配合立体动态干扰电组治愈9例,显效15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针刺组治愈3例,显效6例,有效1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3%,立体动态干扰电组治愈2例,显效5例,有效1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3%。三组临床疗效经过SPSS软件统计分析后,P<0.05,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针刺配合立体动态干扰电组分别与针刺组、立体动态干扰电组比较,P<0.05,临床疗效的差异性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而针刺组、立体动态干扰电组比较,P<0.05,针刺组和立体动态干扰电组在临床疗效上,差异性比较不具统计学意义。2.疼痛方面:三组治疗后比较,P<0.05,说明三种治疗方法对缓解疼痛均有作用,其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针刺配合立体动态干扰电组分别与针刺组、立体动态干扰电组比较,P<0.05。说明针刺配合立体动态干扰电组在缓解疼痛方面优于针刺组和立体动态干扰电组。而针刺组、立体动态干扰电组组比较,P>0.05,说明针刺组和立体动态干扰电组之间的差异性比较不具统计学意义。3.肩关节活动程度方面:三组治疗后比较,P<0.05,说明三组治疗方法在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方面均有作用,其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P<0.05,说明在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方面针刺配合立体动态干扰电组优于针刺组,针刺组优于立体动态干扰电组。4.ADL方面:三组治疗后比较,P<0.05,说明三组治疗方法在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均有作用,其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P<0.05,说明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针刺配合立体动态干扰电组优于针刺组,针刺组优于立体动态干扰电组。结论:针刺配合立体动态干扰电组、针刺组、立体动态干扰电组均能较好的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度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其中针刺配合立体动态干扰电组的效果最为显著。说明针刺与立体动态干扰电两种疗法在肩周炎的治疗上存在着协同作用,两者配合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刺及单纯立体动态干扰电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