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部分切除术是肝脏移植和肝脏肿瘤治疗的经典方法。而肝脏强大的再生功能是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功能恢复的保证。腹腔镜手术微创、术野清晰、对机体刺激小的优势使腹腔镜手术的应用和推广也越来越越广泛。为探讨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可行性以及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以腹腔镜技术构建动物模型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试验室已经成功利用腹腔镜技术构建小型猪消化道瘘管动物模型、小型猪肾衰模型,小型猪肝损伤模型等多个动物模型,为临床研究和比较医学提供大量的科研依据。本试验在小型猪肝损伤模型的基础上,通过门静脉注入HRS,通过对相关指标的检测,综合评价HRS对肝损伤后再生的影响。本研究选取24头小型猪,随机分为三组,每组8头,分别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HRS干预组(C组)。A组仅建立气腹和手术通路,翻动肝叶,不做其他手术操作;B组进行腹腔镜右半肝缺血60min合并左半肝切除术;C组行门静脉插管于再灌注前10min注入HRS,其余操作同B组。试验通过建立气腹、选定手术通路、分离胆囊管和胆囊动脉、右半肝缺血60 min同时行门静脉插管、于再灌注10min前按10ml/kg注射HRS,缺血60mi n后贯穿结扎肝实质进行腹腔镜左半肝切除、冲洗腹腔、取出离断的的肝实质、缝合腹腔等步骤完成腹腔镜手术。于术后1d、2d、3d继续按10ml/kg注入HRS。并于术前、术后1d、2d、3d、5d、7d采取血液样本,检测指标包括:相应试剂盒检测肝功能(LDH、ALP、TP),ELISA检测透明质酸(HA)及血管生成因子(VEGF、Ang-1、Ang-2)血清浓度变化。于术前、术后1d、5d、7d采取肝组织样本,分别用于HE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PCNA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再生相关因子(HGF、Cyclin-D1、TGF-β1)基因表达量变化。试验结果表明,三组腹腔镜手术操作顺利完成,术后恢复良好。缺血再灌注合并肝部分切除损伤后肝功能指标变化表现为,血清ALP、LDH、TP在术后1d、2d变化最为明显差异极显著(P<0.01),B组术后血清ALP、LDH高于C组,血清ALP在术后1d、2d差异显著(0.01<P<0.05),血清LDH在术后1d差异极显著(P<0.01),血清TP变化B组与C组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HRS有利于术后肝脏功能恢复。术后血清HA浓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在术后1d达到最大值差异极显著(P<0.01),同时间点B组术后血清HA浓度高于C组并且在术后1d、2d、3d均表现为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HRS能够减轻肝窦内皮细胞损伤,使HA代谢能力提高。损伤后的肝脏在术后1d细胞凋亡、坏死、炎性浸润最为严重,在术后7d逐渐恢复,C组在术后7d组织结构更为清晰完整,接近正常组织,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而B组仍有较多炎性细胞浸润,说明HRS利于术后肝组织结构的恢复。术后血清血管生成因子(VEGF、Ang-1、Ang-2)浓度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B组低于C组,血清VEG F、Ang-1在术后3d差异极显著(P<0.01),血清Ang-2在术后3d、5d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HRS能够上调术后VEGF、Ang-1、Ang-2浓度。术后肝细胞PCNA表达水平在术后1d达到最大且C组明显高于B组差异极显著(P<0.01),在术后3d仍高于B组差异显著(0.01<P<0.05),说明HRS能够促进术后PCNA的表达。损伤后的肝组织HGF、Cyclin-D1基因表达量在术后1d达到最大值差异极显著(P<0.01)且C组高于B组差异极显著(P<0.01),T GF-β1表达量在术后3d达到最大值差异极显著(P<0.01)且C组明显低于B组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上调肝再生促进基因(HGF、Cyclin-D1)表达,下调肝再生抑制基因TGF-β1的表达。以上试验结果表明:(1)HRS有利于肝缺血再灌注合并肝部分切除后肝组织结构的恢复,减轻炎性细胞浸润,减轻肝窦内皮细胞损伤程度,改善肝脏环境,能够有效地促进肝脏功能恢复。(2)HRS能够上调肝缺血再灌注合并肝部分切除后血清中血管生成因子(VEGF、Ang-1、Ang-2)浓度,说明HRS对VEGF、Ang-1、Ang-2的分泌调节起到促进作用。(3)HRS促进肝缺血再灌注合并肝部分切除后直接有丝分裂原HGF、Cyclin-D1、PCN A表达量增加,降低肝再生抑制基因TGF-β1的表达。说明HRS对肝脏再生具有一定的调节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