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开始了近代工业化的进程。维特正是在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并成为沙皇末期经济改革重要的设计者和实践者。维特所实施的经济改革,对沙俄的工业化进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沙俄的专制统治和经济体制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主要分三个部分对维特的经济思想和改革实践进行系统的论述。 第一部分介绍了维特经济思想的形成过程。维特(1849.6—1915.2)生于第比利斯。祖先是德国人,母亲是俄罗斯人。维特的青少年是在舅舅家度过的,从小受其舅舅君主制思想的影响与熏陶。1892年8月被任命为财政大臣后,特别强调由国家来干预国家的经济生活。维特经济思想深受19世纪上半期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思想的影响。李斯特认为国民经济学的核心是生产力论,主张生产力平衡的协调发展观,强调一个国家必须发展自己的民族工业,而且工业应该在国家的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火车头的作用。他认为国家为了经济现代化必须借助于关税保护政策,牢固的信贷体系以及平衡的货币流通使进出口达到平衡等。维特几乎全盘接受了李斯特的经济思想,在其主政财政部后,结合俄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去实践这一经济思想。第二部分从国家经济生活的六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在沙俄末期,在维特主导下俄国实施的具体经济政策中所体现出的维特经济思想。维特认为应优先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维护有利于工业发展的市场秩序,认为交通运输特别是铁路运输在基础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其入主财政部后,即全力推进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建。维特主张并采取具体措施实施由政府直接投资、扶植一些重要工业部门,如煤炭、石油、钢铁等行业。为发展民族工业,维特延续并不断强化其两位前任的关税政策,并不惜与德国展开关税战。维特的保护关税政策在促进工业增长、加速俄国工业化进程方面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工业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在同时,高关税政策所带来的全面的保护,导致了受保护工业部门因缺乏必要的国际竞争而处于低效率的状态,技术进步缓慢。并造成非保护部门尤其是农业的长期落后。产业结构的不平衡反过来又制约了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可见,保护关税政策对俄国经济乃至社会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明显的。 维特在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国家财政良性运转的同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他极为重视国家预算、税收在国家经济调节中的作用、关注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最大限度地控制支出。维特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对俄国货币制度等进行改革。货币改革是维特经济改革一项十分重要内容,他采取了通过在国内开采黄金、征收各种赋税、扩大对外贸易等措施,增加黄金储量,推行金本位制。维特货币改革政策的实施,巩固了俄国的国家财政,刺激了投资,加速了俄国的经济发展。维特还清醒地认识到,通过保护关税带来的好处远远不能解决发展工业所需要的巨额资金问题,只有大量吸收外资才能加速俄国工业的发展。因此,维特通过各种措施引进外国资本。外国的资本、技术和人员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造成俄国工业对外国资本与技术的过度依赖。 在十九世纪末期,1861年以来的变革导致农民两极分化,出现了农村资产阶级和农村无产阶级。劳役制经济尚未被彻底消灭,妨碍了向资本主义经济过渡。废除农奴制并不意味着农村封建关系的终结。实际上,错综复杂的传统的超经济剥削方式在俄国庄园里继续盛行,这是维特主政财政部时俄国农业经济的现实。维特认为,发展俄国农业不应采取关税保护政策,而是通过发展地方工业建立广阔的国内市场,减少亏损性支出,通过发展技术和农产品贸易,提高农业知识,来改善对土地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在他的主持下,政府发布了新的身份证章程,大大扩大了农民的自由。然而,维特没有认识到农业经济的现代化是俄国工业发展的必需条件,没有把消灭封建农奴制残余同国家工业发展和建立国内市场联系起来、统一起来,这造成俄国工农业发展失衡。农业的落后和农民的贫困使得农村购买力低下,不能为工业产品提供广阔的国内市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业化的发展。第三部分探讨了维特经济思想的特点及其局限性,分析了在维特经济思想所主导下俄国工业化进程的特点,剖析了导致维特经济体制最终解体的原因。可以说,维特是吃着专制制度的乳汁走上仕途并飞黄腾达的,他对专制制度的感情是极为深刻的。为强化国家经济基础,推进国家的工业化而采取的各种措施,根本的出发点是为了巩固沙皇俄国的专制制度,为贵族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因此,其经济思想不可避免且是自然而然地打上了统治阶级的烙印。维特所采取的各项经济措施,是在沙俄特定历史条件下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和道路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探索和实验性质,体现了维特经济思想的时代性特点。然而,维特经济体制所体现的经济思想与其政治思想和立场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即要强化经济基础推进工业化,就不得不触动专制制度的某些敏感神经,而这又是其不愿看到的。可想而知,在这个过程中维特时常处于两难境地。在维特经济思想主导下,俄国的工业化进程取得重大进展,他所推行的经济改革,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