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扰,抉择与救赎:《夏洛克在行动》主人公菲利普·罗斯的心路历程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美国知名作家菲利普·罗斯1993年出版的小说《夏洛克在行动》以巴以冲突日益加剧,流散思想不断被宣扬,知名作家被冒名,摩萨德组织蠢蠢欲动等历史事件为创作背景,叙述了主人公菲利普名誉身份被人冒用于从事政治活动的一系列事件。作者菲利普·罗斯将自身生活经历与小说人物菲利普·罗斯所遇的莫名纷扰,纷繁复杂的抉择,挣脱束缚后的救赎,巧妙结合在一起,通过主人公的心路历程表达了对自身犹太裔身份和犹太民族深刻的思考与探索。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婴儿自身尚不完满却迷恋于镜中影像的前镜像阶段;婴儿为他人的影像而困惑,但无法分辨自己影像真实性的镜像阶段;以及婴儿开始认知自己的影像与自身,摆脱他人影像影响并对自身有完整认识的后镜像阶段,对于研究主人公菲利普的内心变化,揭示其从最初关注自我,到后来探索自我,直至最后挣脱自我并放眼于社会和民族命运的突破、成长以及实现具有指导意义。其中每个阶段都映射出菲利普当时的心理状态:小说伊始,主人公大病初愈,作为知名作家,其大众影响力被人冒名利用,且相关论调被歪曲夸大,并被用来四处宣扬未知可否的“流散思想”,让以色列犹太人重回欧洲。这一切打破了主人公菲利普的平静生活,纷扰由此开始。接踵而至的是原为至交的大学同学,竟然已成为喋喋不休的阿拉伯控诉者,坚定不移地拥护冒名者的论调;突如其来的美国珠宝商,俨然是摩萨德组织的成员,劝说菲利普为该组织效力成为间谍。这些人各持己见:“流散思想”的信奉者标榜其为犹太民族不遗余力,阿拉伯朋友的控诉揭露了以色列犹太人的不当之处,激进的犹太复国主义者的自白也不得不让人动容。菲利普面对不速之客的频频相遇和他们不可调和的矛盾,顿时不知所措。这与前镜像阶段自身不完满的婴儿迷恋于镜中完满的影像,而对他人的影像排斥甚至产生愤怒如出一辙。菲利普大病之后的正常生活状态被突如其来的纷扰彻底颠覆,一切都陷入未知与不安。而后,主人公开始直面是非,亲自去寻求真相,竭力去思量那些振振有词的说客一举一动背后的初衷,甚至于设身处地去解读他们的真实生存状态、政治立场和内在驱动力,为其之后走出迷茫奠定了良好基础。这个阶段菲利普的心理与镜像阶段中婴儿开始挣脱最初对自己完满影像的盲目迷恋,在认真辨识为外界事物所困扰的影像基础上开始逐步对自身有更为全面的思索、辨认自己这一举措遥相呼应。最后,菲利普在一番探索后开始直视自己内心,重新审视内在的心灵诉求,重获犹太之心。如此,主人公完成了一次灵魂之旅,坦然面对是非纷扰,在自我、他人、社会三者之间找到了合理的生活方式。这与后镜像阶段婴儿冲破对自我虚幻影像的迷恋及他人影像的疑惑,完成镜中自我与实体的统一、挣脱他人影像的影响,个体得以成功社会化的过程相照应。这三个阶段依次递进不可逆,详尽地表明了菲利普历经纷扰与抉择,获得救赎,不断成熟的心路历程。主人公菲利普历经世事纷扰,在抉择中成就自我救赎的内心成长过程中,菲利普这一典型的美国犹太人得以泛化。主人公的生活经历是作家菲利普·罗斯生活命运的写照,也是千千万万美裔犹太人的生活影像,他们是特殊而又普遍存在的群体。美国这一文化大熔炉却化不尽他们血液里的犹太因子,他们饱受文化冲突与煎熬,如何平衡自我,找到一剂生活的良药,对于他们而言至关重要。他们的生存态势值得关注,这对于美国种族文化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安宁也有着深远意义。
其他文献
法律翻译不同于其他文本的翻译,对于法律文本的翻译要求极其准确、严格,以避免不必要的误解、损失、纠纷等。在一个法律体系中,术语是构建这个体系的基础,其在法律语言体系中也起
摘要 “潍坊核雕”是一门具有传奇色彩的民间微雕绝技,包含着丰富的民俗内涵、审美意义以及欣赏价值,经过上千年的文化积淀和代代相传,其制作工艺、雕刻技术和纹饰图案形成了强烈的个性特征。本文首先通过文献追溯探索了核雕艺术的起源,进而从儒家思想、民俗文化、美善相合三个方面分析了潍坊核雕艺术的文化内涵,最后得出潍坊核雕符号化的视觉语言以及在艺术美学基础上高超的技艺手法,呈现出温柔敦厚的风格特征。  关键词:
毫无疑问,乔治·艾略特是十九世纪英国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其作为维多利亚时代一名女性作家的身份在近年来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不少人都尝试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去研究她的作品,
法律术语作为法律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翻译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法律翻译的质量。法律语言是文化的产物,不同文化的国家法律具有不同的概念结构、分类规则和法律渊源。因此,了解
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项技术的应用像互联网那样发展迅速,它引发的不仅仅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科学技术革命,更多的是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网络文化。而在此文化背景之下产生的特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