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多种疾病终末期的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手术之一,如股骨颈骨折、类风湿性关节炎、髋关节发育不良、股骨头坏死等。在美国,每100人中便有1人接受过全髋关节,而在我国,仅仅2019年我国关节置换手术量就达到了 90万例,其每年的增加速度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0%。全髋关节置换术虽然都能很好的重建髋关节的功能并同时减轻疼痛症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但其高昂的手术费用和术后的各种并发症仍然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而如何降低全髋关节术后并发症及提升手术效果成为了研究的难题。术前贫血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前患者的常见合并症,研究调查发现: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的患者中合并术前贫血的概率为26.1%。在其他外科领域,如胃肠外科、妇产科、心外科等,也有研究表明术前贫血与更高的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长等指标密切相关。然而,在关节外科医师中,对于术前贫血往往认识不足,对于术前轻度贫血往往不予处理直接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这无疑会对给手术带来更多不良影响,因而正确的认识术前贫血对手术所产生的影响显得至关重要。但术前贫血常和疾病类型、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多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想要特定的探究术前贫血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所产生的影响比较困难。目前在关节置换领域,一方面关于贫血的研究较少且基本聚焦在术后贫血的研究上面,合并术前贫血对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的影响尚不十分明晰;另一方面是由于在绝大部分研究中,其统计学方法与所选对象存在较大的异质性,无法纠正各种混杂因素所带来的偏倚。故而我们的研究选定了股骨颈骨折患者这个人群,尽可能矫正术前各种混杂因素,旨在从多个方面探讨术前贫血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疗效的影响,从而为临床及时关注并处理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前贫血,提升患者疗效及满意度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目的探讨术前贫血对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的影响,从而为临床及时关注并处理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术前贫血,提升患者疗效及满意度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选择自2019年09至2021年07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骨科一病区因单侧股骨颈骨折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收集该类患者相关病历资料,并采用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最终共纳入股骨颈骨折患者12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贫血的定义将纳入的股骨颈骨折患者128例分成两组。其中术前贫血组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前贫血组)50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39例;平均年龄(72.08±7.14)岁,术前血红蛋白量(108.80±7.77 g/L);正常组股骨颈骨折患者(正常组)78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54例;平均年龄(70.92±8.27)岁,术前血红蛋白量(133.20±7.73 g/L)。分别于术前、术后第24小时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评估患者髋关节早期疼痛程度。收集并计算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输血率、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收集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如严重肺部感染、肺栓塞、切口愈合情况、假体脱位、假体周围感染(PJI)、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泌尿系感染等。并对患者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分别于术后第1个月、3个月、6个月时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估患者髋关节功能。结果术前贫血组与正常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未出现死亡、血管神经损伤、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术前贫血组与正常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方面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贫血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浓度显著低于正常组患者组(P<0.05);在围手术期输血方面的比较,术前贫血组患者输血比例高于正常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早期并发症方面,正常组患者出现3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切口浅表感染、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尿路感染、3例肺部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15.38%;术前贫血组患者出现4例切口愈合不良、2例手术切口浅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3例尿路感染,3例肺部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30.00%,两组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贫血组与正常组患者在术前、术后24小时的VAS评分上的比较无明显的差异(P>0.05)。在术后1个月时,正常组患者Harris评分显著高于术前贫血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术前贫血组与正常组患者Harris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即使是轻度的术前贫血,仍会增加股骨颈骨折患者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间的输血概率及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同时也阻碍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早期功能恢复。因此提高对术前合并贫血患者的重视,给予积极干预,有利于降低术后不良影响,提高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