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因其复杂多变的空间而成为现代研究中空间组合和空间序列等概念的典范。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留园也有了很多创新性研究(如叙事、环境行为和空间句法等),它们大多以刘敦桢团队在1950至1960年代测绘的留园平面图为研究基础。然而留园存在着一个历时变化的过程,它经历了阶段性的发展;同时现在的留园更多反映了1953年修复工程后的状况,不仅园林中的很多细节被改变,而且这些细节同样影响到整体空间的形态,进而影响到园林的空间体验。可以说,今日它呈现出的空间状态其实是形态演变和建筑修整双重作用影响下的结果。因此,留园需要在一个历时的视野下,通过对其形态变迁的研究才能得到更深刻的理解。留园经历的阶段性发展过程使得研究它历时的空间形态显得尤为重要。因而笔者选取留园为研究对象,以变迁的视野进行留园的形态演变过程分析,并探讨其动态变化的形态特征。本文首先以园林的历史地图和文献资料为依据,辅以实地调研,对园林的变迁进行较完整的历时性研究。根据园林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持有状态和形态特征将它的发展阶段划分为五个形态时期,进而从形态边界、形态结构和边界开口等方面入手,通过图示的方法,对各个形态时期开展形态分析工作。其次,通过对各时期游记、园记等文献资料的研究,探讨空间形态与人的认知经验的深层联系。最后,进行留园形态演变过程的延续性对比,剖析园林各个形态时期的形态演变特征和动力机制,纵向对比园林不同时期的形态格局,探求园林形态演变的基本规律以及在园林发展中产生的影响。综合这些分析,笔者认为:一、留园具备空间的多样性和时间的复杂性。特别是在形态层面基本保留了历代增加的格局(而非替换式的改造),使它明显区别于其他园林;二、笔者构建了一套适用于园林的形态分析方法。从园林形态时期、形态边界、形态结构和边界开口这4个概念入手进行中国园林的形态分析;从而可基本掌握园林各个形态时期的形态格局,并呈现出形态对于空间经验的影响。本文尝试提出了以变迁的视角进行形态分析的研究方法,并以留园个案为例测试了这一方法在园林研究中的可行性,这一方法对于经历历时变迁的场地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普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