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分析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胃部病变的短期临床疗效。2.研究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的安全性和并发症的临床危险因素。研究方法:收集自2012年2月至2015年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ESD治疗胃部疾病病例共58例。记录上述病例的术前检查资料,包括病变部位、大小,术前内镜活检病理结果,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合并症及术中并发症,术后病理结果,住院时间。统计病变的一次性整块切除率,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术前与术后病理符合率。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上述病例资料进行描述以及分析。结果1.所有ESD病例中,完成51例(87.93%),未完成7例:ESD术中抬举征阴性或明显抬举不良(其中1例穿孔,1例大量出血)终止操作5例(8.62%),其中出血和穿孔的病例经术中内镜下止血、缝合及禁食水、胃肠减压、静脉应用药物治疗等处置后治愈,并择期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切除病变,记录术后病理结果。另外的2例未完成病例中,1例(1.72%为术中大量活动性出血,内镜下无法彻底止血),1例(1.72%)为术中穿孔,内镜下无法缝合修补。综上,前者5例(71.43%)接受综合保守治疗缓解,后者2例(28.57%)未完成病例中合并出血与穿孔的病例,均行急诊外科手术。提示ESD在治疗胃部病变相对安全,并且大部分并发症经保守治疗后恢复效果较好。2.在完成的51例接受ESD的患者中,一次性整块切除率达到98.04%,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78.43%,切除的病灶大小平均为最长径2.03cm,最宽径为1.45cm,平均手术时间81.03min,平均住院时间6.41天。ESD作为诊治胃部浅表性疾病的新技术,在和传统外科手术、EMR和内镜下活检等的比较中,在适应征、术后恢复等方面均具有其独特的优势。3.胃早癌、间质瘤、凝血功能异常和病灶位于贲门-胃底(均P<0.05)为ESD术中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病灶位于贲门-胃底(P<0.001)为ESD穿孔的独立危险因素,间质瘤为可能的危险因素。本研究中,未发现其他并发症,如围手术期心脑血管意外,肺炎及下肢静脉血栓等。结论ESD是一项具有相对较高整块切除率和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的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天数短等优点。不仅可以一次手术操作可做到多处病变的切除,而且同一患者可接受多次ESD治疗。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也相对较低,且大多数可经内镜下操作和综合保守治疗治愈。凝血功能异常、病灶位于贲门-胃底部以及早期胃癌、间质瘤是其术中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病灶位于贲门-胃底是术中穿孔的独立危险因素。严格把握ESD的手术适应征,并且关注其危险因素的情况下,ESD是胃部粘膜和粘膜下病变的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