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视角下失能老人非正式照护者的照护负担及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845643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失能老人的不断增多,目前我国关于失能老人的照护问题面临巨大的挑战。我国以孝道为核心的家天下文化已经延续了几千年,家庭本位思想和孝道文化认为照护老人是一个家庭应该承担的责任,家庭是失能老人照护的最重要支持来源。那么由失能老人的家属、朋友、邻居等出于爱和责任、无偿的、非市场化和非专业化的照护就可以称之为非正式照护。基于我国目前的医疗服务条件及社会保障体系发展不平衡的现状,非正式照护者在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维护老年人的健康和福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非正式照护者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照护者面临巨大的生理、心理、经济及社会交往等压力,尤其在没有经济和医疗等社会支持的低收入环境中,非正式照护者表现出更高的照护压力。因此本文研究社会支持视角下非正式照护者照护负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社会支持理论、压力过程理论、家庭系统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安徽省H市为调研地点,从经济负担、心理负担、身体负担、社会交往负担和家庭照护责任分工五个方面来刻画非正式照护者负担现状及产生的原因。首先在研究非正式照护者负担影响因素时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对196名非正式照护者进行问卷调查,用单因素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法发现目前H市非正式照护者负担处于中度水平,受到自评压力、失能程度、社会支持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次在定量调查结果基础之上辅之访谈法进一步分析非正式照护者照护负担的表现,借助压力过程理论和家庭系统理论对照护负担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再次,国外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形成一系列较成熟的干预非正式照护者照护负担的支持政策,如提供照护者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还有托管照护、心理咨询等支持性服务。因此本文通过对西方国家干预非正式照护者照护负担的支持政策进行梳理,从中总结出可供我国借鉴的减轻非正式照护者照护负担的经验或优势。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从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两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综合上述讨论与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一)失能老年人非正式照护者负担处于中度负担水平,社会支持处于中等水平,生活质量较低。(二)根据回归结果发现,非正式照护者自评压力、是否与老人同住、是否患有慢性病、照护对象失能程度和社会支持是影响照护负担的因素。(三)社会支持是影响非正式照护者负担的关键因素,对照护负担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四)通过半结构访谈分析,进一步了解到非正式照护者存在经济、身体、心理、社会交往等多重负担,并且发现目前非正式照护者家庭内部存在照护责任负担失衡的问题,社会支持可降低照护压力与负担。(五)基于上述结果,结合对西方发达国家疏导非正式照护者负担等政策的梳理,认为我国可从经济支持、服务支持、护理知识培训、政策法律支持四个方面来疏导非正式照护者负担。(六)为我国减轻非正式照护者负担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主要包括:政府层面:基于家庭视角构建非正式照护者的政策支持网络和服务支持网络,可为非正式照护者提供合适的经济补贴;社区层面:充分调动社区内可供利用的正式照护资源,为照护者提供工具性支持;家庭层面:正视照护价值,合理家庭照护责任分工;医院层面:重振医学和卫生保健中的照护价值。
其他文献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来排除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家现在和未来的一个重要战略任务。随着我国对环保问题的关注,近年来,一系列的环保政策相继颁布,这
学位
环境问题治理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方式,人类作为社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行为会对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因而创建能够规范人类行为的环境治理体系至关重要。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中,城市社区是至关重要的主体之一,在当前城市社区环境治理实践中,普遍存在治理主体缺失或职责不清、主体间资源交互失衡的问题,导致难以形成资源整合与治理合力,推动治理效益最大化。因而需要充分挖掘多元主体的功能优势,建构主体
学位
城市社区公共空间是党和政府引领市民精神风尚、重塑城市社区公共生活、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重要抓手,为社区居民交往、行动、协商等社会活动提供了承载平台。但随着快速城市化、人口迁移、空间流变等问题的出现,城市社区公共生活区域逐渐缩减、内部关系日渐疏远、公共性与地方性精神迅速消解、居民大幅度地退回到私人空间。重新建构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反哺社区治理场域,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运
学位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的同时,核心小家庭成为了主要家庭类型,又因丧偶失独等因素,独居老人数量快速增多是不争的事实。因为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和县域社区养老功能尚未发展,解决县域独居老人养老问题重要且迫切,应运而生的机构养老或许正是答案。然而现实中的机构养老供给还没有满足独居老人的养老需求,当务之急是梳理分析出其中的供需矛盾及原因,合理规划独居老人机构养老发展中的各方面养老资源,从而缓解县域独居老
学位
社区治理共同体是在社区治理困境基础上提出的,亦是新时代社区治理的价值导向与现实目标,它意味着共同体在社区治理中的重新回归。共同体意义上的社区,不再单纯是居住的物理空间和治理的单位空间,更是一种有着共同利益、共同价值、共同交往、共同情感的邻里生活共同体,社区治理主体的关系也应是“荣辱与共,利责共担”的共同体。徐汇区“邻里汇工程”搭建了“邻里汇”这一区隔空间、活动空间、互动空间、文化空间、协商空间及自
学位
救助精准化是社会救助制度公平公正运行的应有之义,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随着社会救助范围扩大、救助节奏加快、救助业务增多,当前城市社会救助中仍然存在救助流程规范性不足、救助对象信息不对称、动态识别困难群众及基层救助服务效率偏低等问题,在实现动态精准识别救助对象和救助供需精准匹配方面仍存在诸多实际困难,难以做到救助对象精准、措施精准、成效精准。需要完善动态管理工作机制、优化救助服务方式并提升
学位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公益慈善纳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整体框架,强调“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公益慈善事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三次分配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力量。在实践中,各方的公益力量已经壮大成为一支遍布全国、能够第一时间投入公益慈善事业的强大队伍,在助力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灾情和全面建成小
学位
公共产品供给是影响社会物质文化水平提升的重要内容,与人民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一直是行政管理领域研究的重要论题。但现有研究中,主要是对农村与城市公共产品供给的研究,缺少对城市边缘区这类特殊地域的公共产品供给研究。目前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城市边缘区一头连接着农村一头连接着城市,是同时具有农村和城市的特征又异质于二者的特殊地域,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过渡阶段,其公共产品供给问题与城
学位
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着我国社会的加速转型,治理理论已逐渐成为社会运行的基本逻辑,政府治理重心逐渐从国家层面下移至社会层面。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其建设与发展会直接关系到社会和谐与国家政权的稳固。“单位制”的瓦解使得社会的自主性不断增强,对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社区治理的主体不再是政府或单一主体,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形成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之间的良性互
学位
伴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我国出现了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尤其是大城市流动人口占比逐年增大。在这些流动人口中存在着一个被忽视的群体——“老漂族”。在建立全民医保的背景下,这些为照顾后代到城市生活的老人在参保地和现居地之间流动的过程中,常常面临着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难以满足的困境。本文运用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笔者在重庆市收集的实地访谈资料,结合Anderson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理论模型和Gr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