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城市社区公共空间是党和政府引领市民精神风尚、重塑城市社区公共生活、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重要抓手,为社区居民交往、行动、协商等社会活动提供了承载平台。但随着快速城市化、人口迁移、空间流变等问题的出现,城市社区公共生活区域逐渐缩减、内部关系日渐疏远、公共性与地方性精神迅速消解、居民大幅度地退回到私人空间。重新建构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反哺社区治理场域,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运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社区公共空间是党和政府引领市民精神风尚、重塑城市社区公共生活、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重要抓手,为社区居民交往、行动、协商等社会活动提供了承载平台。但随着快速城市化、人口迁移、空间流变等问题的出现,城市社区公共生活区域逐渐缩减、内部关系日渐疏远、公共性与地方性精神迅速消解、居民大幅度地退回到私人空间。重新建构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反哺社区治理场域,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选取上海市H市民中心为田野地点,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方式收集原始资料,总结概括其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建构的具体经验与实践成效。通过田野研究发现,H市民中心在建构过程中呈现出擅于挖掘并转化原有社区治理场域资源的特点,能够依托较为完善的区域化党建平台,打造社区公共空间的共建体系,通过深挖社区内部的社会资本,实现对社区在地资源的有效转化,并且在发扬地方性农垦精神的基础上,强化集体文化的辐射作用。通过以上建构实践,H市民中心内不同的功能空间贯通融会,多元治理主体合作关系密切,制度化体系为社区公共空间的规范运作提供了有效保障,形式丰富的公共活动基本满足了社区居民差异化的需求,公共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基于H市民中心的实践经验与良好成效,本文借助社会场域理论和空间生产理论,提出“共融-反哺型”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建构模式。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共融-反哺型”建构模式是依据社区公共空间建构的历时性特征和社会场域理论中的核心要素,对社区公共空间生产—再生产关系结构的凝练。社区公共空间依据其成长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资源共建阶段、空间融合阶段、治理反哺阶段。在资源共建阶段,社区场域中的关键要素流向社区公共空间的建设,经过行动主体激活、行动资源编码、行动逻辑重构的调适,社区公共空间初具规模,空间功能显现。在空间融合阶段,关键场域要素之间的组合作用,促使社区公共空间内部走向融合,三种空间类别治理功能相对独立,又在交流与合作中贯通,体现了场域要素在空间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在治理反哺阶段,社区公共空间将空间的融合与良性运作,持续转化为自我造血能力,反作用于社区治理场域,真正实现空间的再生产。
其他文献
以S市K县地坑院聚落的居住方式变迁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国家力量介入下的地坑院非遗保护运动中,当地居住方式如何变迁及变迁的基本原理。民俗关系是本研究中重要的理论概念,在已有研究对民俗关系传承型、革命型、认同型的三个理想类型划分基础上,区分出民俗关系生活性、交往性、观念性三维度,拟将其向民俗学理论的分析性概念推进,三维度的划分也是创新点所在。此外,综合社会学视角的“聚落三重性”分析框架,以地坑院案例为经
2014年莫迪带领印度人民党走向政治舞台的中心,并且于2019年的选举中再一次大获全胜。为什么印度人民的选票开始逐渐放弃“尼赫鲁牌”这一老牌政党--国大党,转向那个曾经被称为“不可接触者”的印人党?这与国大党的式微有着一定关系,但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印度人民党是印度教政党,它以代表广大印度教徒利益的口号一步步收揽人心,扩大势力范围,同时将其接管并“培养”了几十年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深深扎根在印度这片土地
2011年福岛核事故后,日本民主党政府采取了“零核电”的核能政策,但2012年自民党和公明党联合执政的安倍政府上台后严厉批评并迅速修改了民主党的核能政策,并于2014年和2015年分别制定了对福岛核事故后对日本核能后续发展非常重要的《能源基本计划》和《长期能源供需展望》。为何安倍政府要在国内反核情绪如此高涨的情况下坚持调整核能政策?本文从过去日本的核能发展和政策制定的历程出发,对日本战后核能发展状
性别平等作为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关乎社会福祉发展。性别平等的实现,体现在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男女两性社会经济地位的缩小,也体现在个体的性别角色态度的变化和发展上。媒介是人类观察世界的通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各项社会观点。近年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技术迅速崛起,使人们越来越依附于媒介所提供的广阔视野和交流空间。媒介能通过其传播内容对受众的意识、态度产生影响。互联网具有
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对生活的深度嵌入,为照顾家庭的在家妈妈的灵活就业提供了新的机会,妈妈博主是对此深度实践的重要群体。一方面,妈妈博主主要以日常生活的内容作为工作上的生产资料,作为一种新兴的职业,对于该职业下的数字劳动视角的探究有助于深描妈妈博主的工作过程。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嵌入后的居家工作方式逐渐消解传统工作模式下女性的工作-家庭边界,进一步探索居家数字劳动的女性工作-家庭关系发生的变化及其工作
在低龄化为主的老龄化社会和社区治理的老年化的现实背景下,低龄老年人构成社会基层治理的重要主体。为探寻具有积极老龄化的社区治理经验、探索中国老龄化社会基层治理新路径,文章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深入到上海市H社区,在收集原始资料的基础上阐述H社区治理措施的主要内容,提炼其社区治理经验中蕴含的治理逻辑。具体包括:首先,文章在回顾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已有研究对正式组织如何促进低龄老年人参与社区治理的有效介入机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社会面临着越来越多来自外界多方面的不确定性扰动,如自然灾害、疾病爆发等,这些现象的频发对社会治理系统提出了愈发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治理重心正在不断向基层下移,社区作为城市空间和社会组织的“末端神经网络”,需要承担起更多的治理职能。而面对这些前所未有的高度不确定性冲击,“被动应对型”的传统社区治理模式已经很难奏效,现有研究表明将社区治理的价值导向转化为“自主能动型”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7月24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后文简称“双减”),通过整顿学科培训、减少作业等方式以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但在升学压力面前,家长群体教育需求不减,因此在监管盲区仍有违规培训现象存在。当前学界对教育消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双减”前教育消费成因及不良后果。自“双减”施行以来,教育培训的合法性在制度层面发生了转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来排除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家现在和未来的一个重要战略任务。随着我国对环保问题的关注,近年来,一系列的环保政策相继颁布,这
环境问题治理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方式,人类作为社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行为会对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因而创建能够规范人类行为的环境治理体系至关重要。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中,城市社区是至关重要的主体之一,在当前城市社区环境治理实践中,普遍存在治理主体缺失或职责不清、主体间资源交互失衡的问题,导致难以形成资源整合与治理合力,推动治理效益最大化。因而需要充分挖掘多元主体的功能优势,建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