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48区块山1~盒8段砂体精细刻画分布规律的研究

来源 :长江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n623159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综合运用沉积学、储层地质学和油气勘探开发新理论和方法,汲取前人有关苏里格气田盒8、山1段研究最新成果,通过钻井岩心及野外剖面观察、样品分析、测井解释等手段,以“区域构造—沉积环境—砂体展布—储层预测”为主线,系统的对苏里格西区苏48区块盒8、山1段储层砂体进行了研究,取得以下几点成果与认识:苏48区块地层构造相对简单,有两个标志层能够精确的将石盒子组和山西组划分出来。分别为石千峰组底部的紫红色含砾粗砂岩,由于石盒子组顶部发育有泥岩和岩性较细的砂岩,石千峰组底部含砾粗砂岩电阻高,而石盒子组顶部泥岩和岩性较细的砂岩电阻低,这样二者在电性上呈台阶状降低。其次为太原组灰黑色泥岩、粉砂岩、煤岩夹白色细.粗砂岩。再根据三个辅助层能将主要产气层段盒8段和山1段划分出来。这三个辅助层分别为:盒7段底部砂岩局部发育,盒8段底部骆驼脖子砂岩,山1段底部铁磨沟砂岩。
  研究区目的层段主要物源是来自鄂尔多斯盆地北方的阴山古陆西部中元古界富含石英母岩。受到物源方向及盆地构造的控制,该区主要发育呈北南向的河流相—三角洲沉积体系。沉积相分析表明,研究区内山西组山1段主要为曲流河相发育,发育的沉积亚相有河床亚相、河漫亚相和堤岸亚相,其中河床滞留、河道间湾、河漫沼泽及边滩微相是该目的层段最为主要的微相组合。盒8下主要为辫状河相沉积,发育的沉积亚相有河床亚相和堤岸亚相,微相主要有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天然堤微相和心滩。随着盒8沉积时期河流相由早期到晚期有逐渐减弱的趋势,盒8上亚段演变为曲流河相沉积,发育的沉积亚相有河床亚相、堤岸亚相及河漫亚相,微相发育主要有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天然堤微相,边滩微相相对较不发育。
  由于河流相三角洲的多期发育,频繁多期河床亚相叠置增加了砂体发育厚度,同时也增加了有效砂体发育的不稳定性。不同的地层单元中砂体叠置方式各不相同,表现在盒8上亚段砂体主要为孤立式,盒8下亚段砂体主要为切叠式和叠加式,山1段主要为孤立式和叠加式。单层砂体之间长发育有泥岩夹层或者由于胶结作用孔渗变差的砂岩夹层。盒8上亚段和山1段总体上呈现为“泥包砂”现象,盒8下亚段呈现为“砂包泥”现象。
  研究区岩性气田油气藏储集性能受成岩作用的影响较大。其中,对岩层原生孔隙起破坏作用的为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现今山1段和盒8段埋深在3200—3700m之间,上覆水体和沉积物对目的层段的孔隙空间和总体积的改造是相当强烈的。胶结作用对减小了砂体的原生孔隙空间和渗透率,山1段以硅质、高岭石、绿泥石及菱铁矿组合为主,盒8段则以硅质、绿泥石及方解石组合为主,胶结作用较发育。对岩层孔隙结构有建设性意义的有交代蚀变作用、溶蚀作用及破裂作用。盒8下亚段由于压实作用最小,原生孔隙空间保存好,溶蚀作用强烈,形成次生溶蚀孔隙或连通相互孤立的孔隙空间,储集砂体孔隙度和渗透率值相对较高。
  在对盒8段、山1段各层段沉积相、砂体展布及有效砂体展布分析基础上,根据储层物性分别将研究区内盒8上亚段、盒8下亚段、山1段储层砂体分成三个级别进行储层评价。苏48区块优势储层在盒8下亚段,其次为盒8上亚段,山1段的储集性最差,分布零散是其主要原因。盒8下亚段以Ⅱ类储层为主,Ⅰ类储层约占了20%,盒8上亚段以Ⅱ类储层和Ⅲ类储层为主,山1段以Ⅲ类储层为主。盒8下亚段心滩微相是形成有效储层相带的最好沉积环境,控制了盒8下亚段的有效储层。
  
其他文献
为适应油气勘探发展需要,近两年廊固凹陷大力推进三维连片一体化工作。本论文在廊固中西部整体连片、整体解释、开展层序地层研究,统一了分层方案,理顺了本区的地质结构和储层发育特征;通过沉积相研究分析沉积体系空间展布;釆用AVO反演技术、储层含油气预测等新技术、新方法深化成藏条件研究,构建成藏模式,分析油气分布规律,指出固安、琥珀营北、柳泉东构造为有利区带,优选有利目标,发现落实圈闭,为油气勘探的井位布设
学位
石油及天然气能源的稳定增长推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随着我国油田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油气能源的稳产及增产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目前尚未发现的各类油气藏是越来越少,面临的地质问题是日益复杂,勘探目标的复杂程度也在逐步增大。精细解释评价是解决各类地质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到了对地质特征和复杂油气藏特征的认识,同时也将影响到勘探部署的成效。  本次论文研究的区域为廊固凹陷普照营地区,它处于河西务构
学位
我国大多数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采阶段,地下剩余油分散、油水关系复杂。随着我国油田的“老龄化”,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在制定油田开发方案时,必须弄清油田开发期的油藏动态变化,尤其是水淹状况及剩余油分布状况。本研究针对油田水淹这个问题展开,因此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秦皇岛M油田为研究对象,以水淹层测井解释为核心,以剩余油分布规律为研究目的,根据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分布格局及油田深度开发阶段的主要任
本文以冀中拗陷饶阳凹陷蠡县斜坡为研究对象,从成藏条件分析入手,深化成藏主控因素和油气富集规律研究认识,以期通过转变研究思路、构建成藏模式、创新地质认识、探索斜坡带弱构造区勘探研究方法,搞清油气富集规律和有利含油区,指导油气勘探取得新发现。摘要主要从以下几方面阐述核心内容与主要创新点。  立项背景与项目意义  斜坡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构造类型和勘探领域,近年来国内外各油田都对其投入新的工作、开展新的研
学位
石油及天然气能源的稳定增长推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随着我国油田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油气能源的稳产及增产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目前尚未发现的各类油气藏是越来越少,面临的地质问题是日益复杂,勘探目标的复杂程度也在逐步增大。  在油气勘探工作中,地球物理勘探已经逐步发展为油气勘探中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因为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未知的地下构造,岩性,地层以及断层方面的信息,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性价比。相对来说,
学位
商三区位于惠民凹陷商河油田南部,属于渤海湾盆地济阳拗陷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临商帚状断裂体系。随着钻井资料、测试资料的增加,开发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比如砂体平面上变化大,油砂体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展布规律不清,从而造成了采收率低下,注水见效不明显,开发效果较差。因此,开展地质再认识和储层综合研究势在必行。通过对研究区沙三上亚段进行小层对比,可以清楚地认识地下砂体、隔夹层的空间展布及砂体的外部几何形态。沉
学位
中原文南油田文95块位于东濮凹陷文南构造南部,为一由西部的文西Ⅲ断层和东部的文东断层所夹持的地垒断块。经过30年的开发,研究区已进入高含水/特高含水开采阶段,剩余油分布日趋复杂,相当数量的剩余油以不同规模、不同形式分布于长期水驱后的油藏中。为提高石油采收率,保持油田持续高产、稳产,需要对注水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与控制因素进行精细研究。  本论文针对上述问题,以沉积岩石学、测井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及
束鹿凹陷位于冀中拗陷的南部,自2000年发现西曹固潜山油藏以来,研究区内十年来未发现较大规模储量,导致勘探主攻方向和区带不明确,本文是主要针对该区域变质岩型潜山进行的首次专题研究,结合近年来变质岩潜山油藏勘探的比较成熟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以全面独特的视角认识和重新总结束鹿凹陷变质岩潜山油气储层特征及成藏规律。  本文通过综合利用测井、地震、钻井以及化验分析等资料,研究变质岩潜山的储层特征,重点对束鹿
学位
水力压裂微震监测技术是近年来在低渗透率储层压裂、油藏驱动和水驱前缘等领域发展起来的一项重要新技术。该项技术是通过在邻井中布置多级三分量检波器排列,然后再监测接收相对应的压裂井目的层段在压裂过程中所产生的微小地震波即微震事件,并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反演定位求取微震震源位置等参数,从而描述水力压裂过程中裂缝生长的几何形状及空间分布,它能实时提供压裂施工产生裂缝的长度、高度、宽度及方位角,利用这些信息能优化
四川盆地含气层系众多,天然气资源丰富。2000年后,中国石化也对川东北地区的天然气资源潜力进行重新分析,认为川东北地区具有下寒武统、上奥陶一下志留统、下二叠统和上二叠统四套优质烃源岩,油气资源基础雄厚:自下而上发育有石炭系黄龙组、上二叠统长兴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及嘉陵江组等优质储层,同时,上三叠有较厚的嘉陵江组优质膏盐岩盖层,发育构造及构造一岩性复合圈闭,具有得天独厚的成藏条件,为大规模的天然气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