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因而翻译不仅是连接两种语言的桥梁,更是不同文化进行交流的媒介。奈达(Nida)和雷伯恩(Reyburn)曾经说过:“对翻译者来说,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构成翻译中最大的难点,并且会使读者产生很大的误解”。对此,本文作者深有体会。翻译的难点其实并不在于翻译语言符号本身,而在于翻译语言所负载的文化蕴意。特别是那些极富文化内涵的文化词汇往往令译者百思不得其解,并且极容易受文化预设的影响而产生望文生义的错误。 “对等”作为一种翻译的标准在翻译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许多翻译理论家如奈达(Nida)、雷斯(Reiss)和威尔斯(Wilss)等对此都提出了他们独到的见解。随着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翻译的标准呈多样化趋势,但在翻译实践中译者仍然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寻求一种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对等,尽管完全的对等只是一种理想,实践中的对等仅仅定格在某种近似。 在文化词汇的翻译中,译者应在充分了解源文和译入语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努力寻求达到文化对等。文化对等能引起译作读者与原文读者类似的感受,同时又不丢失原文的文化色彩。文化对等与功能对等都强调“功能”的对等,但文化对等更重视保持原文的文化特色。 同时,译者必须意识到除少数词汇外,某一语言中绝大多数文化词汇在另一文化中呈现出一种不对等的现象,这种不对等或表现为完全的缺失,或表现为内涵的不完全对等。如何能在翻译中弥补这些缺失或者不对等,使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顺利完成,这就需要译者充分利用某些翻译策略(文中有详细的介绍)来实现文化对等。 本论文共分六个部分(包括引言和结束语)。 引言部分阐述了撰写该论文的主要原因,本文的基本框架和结构 第一章简述了文化、内涵、文化词汇的定义和文化词汇的分类及中外学者所持的不同观点。本章的后半部分列举了一些典型的英语文化词汇及其来源。 第二章论述了文化对等是文化词汇翻译的理想标准。文化对等可从三个层次上来把握,即符号层面,语用层面和语义层面。而文化内涵的不同在词汇分析中可呈现出几种不同的状态,如不对等,概念分类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等等。 第三章论述了译者在处理这些不对等以达到文化对等所必须面对的四种冲突,分别是“阻隔式”(the bloek model)、“变通式”(the modulation moolel)·“放行式”戈t卜e 90一ahead model)、“结合式”(the integrating model),并说明在哪种情况下用哪种模式。 第四章详细介绍了一些中外学者翻译文化词汇时采用的一些策略,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提出一些新的建议。 第五部分结束语对本文进行了总结,并提出本文所存在的局限和不足。关键词:文化词汇,文化对等,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