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后路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临床应用,并与同期在传统X线监视下徒手植入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进行比较,以确定计算机导航技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治疗原则及临床价值。方法2009年10月至2011年6月,使用计算机导航辅助后路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26例(导航组),与同期在传统X线监视下徒手植入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21例(X线透视组)进行比较,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透视次数、术后并发症、住院费用等情况,并通过Richte:分类标准评价椎弓根螺钉位置,三维CT评价植骨融合情况,记录并对比术前术后患者JOA评分并运用Hirabayashi等方法计算改善率结果导航组共植入寰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弓根螺钉各52枚,X线透视组植入寰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弓根钉各42枚,两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透视次数、住院费用等方面导航组与X线透视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即导航组与X线透视组相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中X线透视次数少,但住院费用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症状改善率及术后并发症比较,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Richte:分类标准评价椎弓根螺钉位置,导航组Ⅰ级螺钉50枚(96.2%);Ⅱ螺钉2枚(3.8%),穿透椎弓根皮质约1mm,但未伤及脊髓和椎动脉;未出现Ⅲ级螺钉。所有病例未发现脊髓、椎动脉、脊神经损伤。X线透视组Ⅰ级螺钉30枚(71.4%);Ⅱ螺钉10枚(23.8%),穿透椎弓根皮质约1mm,但未伤及脊髓和椎动脉;Ⅲ级螺钉2枚(4.7%)。两者数据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X=7.545,P=0.021)。导航组52枚寰椎侧块钉位置准确,无侵犯椎间孔,横突孔及关节突现象。X线透视组42枚寰椎侧块钉中39枚位置准确,无侵犯椎间孔,横突孔及关节突现象,3枚侵犯寰椎下关节突。所有病例未发现脊髓、椎动脉、脊神经损伤。两者数据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X=7.545,P=0.021)。三维X线导航组植入螺钉满意率(98.1%102/104)明显高于X线透视组(82.1%69/84)。导航组和X线透视组术后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8.2+1.5)个月和(7.9+1.5)个月。术后6个月三维CT示导航组与X线透视组骨折齿状突均愈合,后路植骨块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移位、断裂。结论计算机导航辅助后路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能够极大地提高制定准确率及安全性,降低螺钉重置率并达到每枚螺钉最大生物力学稳定性,同时减少手术暴露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X线透视次数,为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行颈椎后路寰枢椎融合术提供了一种简便、高效的手术辅助方式。但由于导航设备昂贵,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住院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