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在上腹部手术中,麻醉诱导期应用喉罩,平稳后术中更换气管插管。通过观察此种麻醉方法对机体应激的影响,旨在提高上腹部手术麻醉诱导期及维持期的安全性,提供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研究方法:病例均来自2011年9月至2012年1月择期手术(胃癌)患者40例,年龄45-60岁,ASA(美国麻醉医师学会)Ⅰ-Ⅱ级,体重50-70kg,其智力和语言发育正常。均为上午手术,手术时间2-3h左右,病人同意接受全身麻醉。排除标准:严重的心、肺、肝、肾疾患,糖尿病,肥胖,哮喘病史,近期有呼吸道感染发作,胃食管反流疾病,怀疑有困难气道等患者。将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二组(Ⅰ、Ⅱ),每组20例,入室前患者下胃管,入室后开放静脉通路,进行生命体征、ICG、BIS系统监测。两组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充分给氧去氮后麻醉诱导。Ⅰ组麻醉诱导后进行气管插管管理呼吸道,Ⅱ组麻醉诱导后置入喉罩。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入室(To)、插管/喉罩前(T1)、插管/喉罩即刻(T2)、插管/喉罩后3分钟(T3)患者的血压(BP)、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氧饱和度(Sp02)、心脏指数(CI)、心输出量(CO)、外周血管阻力(SVR)、左心做功(LCW)。Ⅱ组(喉罩组)诱导后30分钟麻醉平稳后,拔出喉罩更换气管导管。并记录诱导后30分钟即换管前(T1’)、换管即刻(T2’)、换管后3分钟(T3’)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及ICG参数BIS值,及拔出喉罩的前端分泌物PH值。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诱导期插入气管导管和插入喉罩机体的应激变化,以及两组不同麻醉深度下插入气管导管时机体的应激变化。结果:1两组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麻醉诱导期:Ⅰ组(气管插管组)SBP、DBP、MAP、HR、SpO2、CO、CI、SVR、LCW波动幅度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Ⅱ组(喉罩组)无明显变化(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不同麻醉深度下两次气管插管比较:Ⅰ组(气管插管组)SBP、DBP、MAP、HR、 SpO2、CO、CI、SVR、LCW支动幅度明显高于Ⅱ组(喉罩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BIS值无明显变化(P>0.05)无统计学意义。喉罩前端分泌物PH值均大于4。结论:(1)麻醉诱导期应用喉罩对机体应激反应小,麻醉诱导平稳安全。(2)麻醉维持期拔出喉罩更换气管导管对机体应激的影响小于麻醉诱导期直接进行气管插管。(3)喉罩联合气管插管管理呼吸道的方法,最大程度减少了机体高应激状态导致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安全有效是值得推广的麻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