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近年来我国西南地区自然灾害,尤其是地质灾害频繁,给当地的居民带来巨大的灾害损失和生存压力,形成了大量的贫困人口。本文选取汶川县为研究区域,从汶川的自然灾害情况、贫困人口现状的论述入手,对该地区贫困人口生计重建的困境以及致贫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自然灾害频发地区贫困人口生计重建问题,最后通过研究区域的区域定位,探讨可持续生计路径选择。文章从以下几方面展开:首先,阐述文章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评述文章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描述研究区域基本情况,包括自然环境,人口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第二,详细介绍汶川的自然灾害、贫困人口生计重建困境和致贫成因。汶川县既是灾害频发区,又是生态脆弱区,还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高度重合地带。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相互制约、人口发展与人地和谐相互制约、自然灾害与资源开发相互制约。使当地居民陷入经济发展—生态脆弱-灾害频繁--人口贫困,以及自然灾害--人口贫困--扶贫开发--生态脆弱-灾害频繁--人口返贫的双重怪圈中,造成了大量的经济贫困和能力贫困人口,人口生计发展遭遇困境。第三,通过对研究区域的区域定位决定了该地区要以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为重点工作内容,限制或禁止相关的生产发展和开发建设。汶川县地理位置特殊,珍稀物种繁多,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四川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珍稀物种保护区、多种资源储备区、多样文化融合区、历史文明传承区和人文自然观光区,同时,又是《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因此,根据区域内人口容量的测算,其生计重建路径只能选择大规模的人口外迁,即生态移民模式。研究区域内生态移民生计重建模式的选择,要破除传统移民安置的弊端,走可持续生计重之路。第四,探索自然灾害频发地区贫困人口生计重建问题。认为该区域结合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社会脆弱、人口能力脆弱和生计发展脆弱为一体,要整合政府、市场、社会的力量保障区域人口生计重建进程。着重说明各级政府的主导、市场主体的参与和相关制度的保障在人口生计重建这项浩大工程中的重要作用,是生计重建能否可持续的重要条件。采取政府、市场、社会和重建人口多主体参与生计重建,以制度创新为保障,结合扶贫开发政策,重视少数民族移民的社区文化建设,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投入,借助法律手段监督等措施,实现自然灾害频发地区贫困人口生计重建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