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系统评价中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对交集药味进行有效成分的筛选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华医学会期刊、MEDLINE、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中关于中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的建库时间始至2013年12月。由两位评价员独立地根据预定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合格的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信息采集及资料提取,并交叉核对。统一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中对RCT文献质量评价标准和Jaded质量记分法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2.0软件对纳入文献的多个研究结果的总体效应进行Meta分析,结果用森林图表示;绘制漏斗图,对纳入文献进行发表性偏移的分析。分析中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安全性。对纳入研究的10个方剂进行中药组分分析,遴选出使用频率大于2次的交集药味,通过网络文献数据库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交集药味的有效活性成分。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优化色谱分析条件,选择合适的色谱柱、柱温、流动相、检测波长、流速以及进样量,建立15味交集药味的HPLC指纹图谱,并通过相似度分析确定各药味的共有色谱峰,并选定保留时间与化学成分对照品一致的色谱峰为参照峰。结果初检文献共312篇,包括中文文献308篇,外文文献4篇。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排除重复文献48篇,排除未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研究28篇,排除动物实验、机理探讨等非临床研究文献39篇,排除诊断标准、干预措施、疗效评判指标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187篇。经多次筛检,最终纳入10篇中文文献,总病例数为1395例,治疗组747例,对照组64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西药或安慰剂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异质性检验:P=0.31,I2=15%,效应值合并结果:RR=1.51,95%CI[1.41,1.62],Z=11.87,P<0.01)。中药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痊愈率、临床总有效率、肝功能指标(AST值、ALT值、GGT值)、血脂指标(TG值、TC值、HDL-C值、LDL-C值)以及影像学复常率(B超和CT)等方面疗效均优于西药或安慰剂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安全性较高。10个方剂的交集药味为丹参、泽泻、山楂、柴胡、陈皮、何首乌、决明子、郁金、大黄、枸杞、白芍、虎杖、葛根、红花、荷叶,其降脂的主要有效成分为丹参酮Ⅱ、丹参素、泽泻三萜、金丝桃苷、柴胡皂苷a、橙皮苷、二苯乙烯苷、姜黄素、甜菜碱、白芍苷、白藜芦醇、白藜芦醇苷、葛根素、羟基红花色素A、荷叶碱、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以及大黄素甲醚。从交集药味的HPLC指纹图谱来看,各药味之间的化学成分组成和降脂有效成分存在明显差异。中药降脂的药理机制主要通过抑制外源性脂质的吸收、抑制内源性脂质的形成、促进体内脂质的转运和排泄、调节体内脂质代谢来实现,且不同的有效活性成分在某些药理机制上部分重叠。结论中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疗效显著、安全性好,且具有多靶点、多环节综合调脂的优势;中药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的建立为有效成分的鉴别、定性质量评价以及新型中药制剂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