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困生的转化问题是各国教育实践中普遍遇到的“老大难”问题,也是教育实践中不可避免的问题。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生升入初中不是择优录取,而是按“自然数额”直接升入初中,随着初中知识难度的增加以及刚刚步入青春期学生特殊的身心变化,致使初中阶段学生两级分化的现象尤为严重,初中学困生所占班级总人数的比重远远高于小学。初中学困生由于其特殊的身心发展特点而表现出一些严重的课堂问题行为,这些行为直接影响到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当学困生在课堂中出现问题行为时,教师要么把精力集中在自己的教学进程上,要么集中在学优生的课堂反映上,在不扰乱教师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大多数教师对那些升学无望的学困生持放任自流的态度或者采用辱骂、体罚等方式,维持一个相对安静的教学环境。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对初中学困生学习困难及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由学生对教师言行的反感、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不认可及对学校环境的不适应等原因造成;由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家庭教育的方式不当等原因造成;受“读书无用论”谬论的误导和社会垃圾文化的侵害所造成;由学生的兴趣不浓、努力程度不够以及对青春期的不适应等原因造成。而造成教师对学困生课堂问题行为处理不当的原因主要是教师责任心缺失、教师缺乏学习意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有限等主观原因以及相关理论研究的不成熟、应试教育的影响等客观原因。初中学困生形成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涉及到学生的先天特质,又牵扯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若想仅仅通过普通中小学校的教师课堂教育而彻底改变学困生的学习困难状态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教师并不能为因此而拒绝或忽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伟大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过:“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疆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这足以体现出课堂管理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虽然通过教师课堂管理方式的调整很难从根本上改变所有学困生的学习行为,但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课堂管理策略的优化控制学困生数量的增加,并使已有的学困生在现有的学习基础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笔者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并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构建出针对学困生的课堂管理策略:教师修生养性,创造良好和谐的师生氛围;教师精研业务,吸引学困生课堂注意力;隐性管理,避免与学困生发生正面冲突;特设目标,适当进行分层教学;挖掘优势,让学困生找到发展着力点等课堂管理策略。针对以上所构建的课堂管理策略,笔者在重庆市石柱县民族中学进行了长达一年的教学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证实了以上课堂管理策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该研究成果可以为广大一线教师在学困生转化、管理工作方面提供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