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尼·莫里森(1931-)是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的作品生动而深刻地描述了美国黑人女性的生存处境,如同史诗般记录了美国黑人女性的伤痛和困境。她将自己对美国黑人女性这一族群的理解和思考融入精湛的表达技巧,以文学艺术表达体现出其人文关怀,令人感同身受。  既往国内外对莫里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宠儿》、《所罗门之歌》等代表作。一般从女性主义、叙事手法、性别研究等角度出发,或者对其文学生涯进行总体性介绍,对其作品中女性疯癫这一现象的研究极少。研究普遍认为,莫里森对美国黑人的生活有敏锐的观察力,情节跌宕、语言生动,想象力丰富。她的小说旨在保护黑人文化、关注黑人的自我追寻、修复文化传播的断裂。本文以福柯、肖瓦尔特等人关于疯癫的理论为依据,以莫里森的两部重要小说《最蓝的眼睛》和《秀拉》为分析文本,探讨莫里森对黑人女性疯癫的建构——疯癫这一现象在文本中的表征、作者的建构策略以及疯癫的社会原因。论文认为,通过对黑人女性疯癫的有效建构,莫里森成功地刻画了黑人女性面临的困境。论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引言;第二章介绍了疯癫的成因和历史,疯癫不仅是一种生理病症,更有其社会意义上的原因,是主流文化建构出来的错乱。第三、四、五章为主体部分,分别阐述了莫里森作品中疯癫的表现、其对疯癫的建构策略以及其建构疯癫的原因。疯癫在莫里森的作品中主要表现在人物的知觉障碍、情感障碍和妄想上。莫里森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表现谵妄,用解构策略否定表象、肯定现实,即女性疯癫是迎和主流社会观念的疯癫。通过对疯癫的建构,莫里森表现了自己对黑人女性的关怀,否定了主流文化对黑人文化的侵蚀。最后一章是全文总结。  黑人女性形象在莫里森的文本中承载了很多意义,通过塑造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莫里森向世人展现了黑人女性面临的困境,引起了读者的关注和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