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内黄三杨庄汉代民居建筑复原研究——以第二处庭院遗址为例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lly200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杨庄汉代民居遗址位于河南省内黄县南部梁庄镇三杨庄村附近,地处黄河故道,于2003年6月23日被考古发现,并于同年7月开始正式的考古发掘工作。其庭院布局,道路,农田垄畦等皆保存完好,屋顶及坍塌的墙体也保留原样,如此完整的汉代地面部分遗迹全国罕见。汉代正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木构架建筑体系形成、发展与成熟的关键时期,三杨庄汉代民居遗址的发现为切实解决汉代民居房屋建筑技术的相关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到目前为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首期发现的7处汉代庭院遗存中,考古发掘工作共涉及4处汉代庭院遗存,其中第二处(即2号院)遗址保存完整,勘察资料详尽,院落结构完善,建筑附属(如水井、石釜、农田等)遗存较为丰富,故本研究主要以2号院为研究基础进行汉代民居复原的探讨。通过田野调查,实地测绘,对三杨庄汉代民居建筑遗址进行遗址现状描写,通过考古学,文献分析,人体工程学,建筑学,建筑图形学对三杨庄汉代民居建筑进行复原研究,从而找到以实物为研究基础的汉代建筑研究与以汉画像砖石为基础的汉代建筑研究之间的关系。  三杨庄汉代民居建筑的复原直观揭示了汉代广大乡村及传统民居的布局状况,并为以后的三杨庄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提供建筑学角度的指导。同时,将遗址复原与现有的以汉画像砖石为基础的研究结果的院落布局等方面进行交叉比对,以对现有的汉代民居建筑研究进行修正及为以后的汉代民居建筑研究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本文从交往和逗留的关系入手,引出两个承载逗留的前提条件,紧接着探讨了交往主体对这两个前提条件的界定,同时对承载逗留的空间模式展开研究,最后结合城市公共空间具体实例进
自上世纪末以来,随着老龄化进程日益加快的背景下,我国社会养老问题逐渐凸显。现阶段我国虽有大量的社会养老机构兴起,但是多数养老机构在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人文关怀方面
在我国加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大力发展中小城市是必然的选择。中小城市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的关键环节,其是否能够健康发展对我国城市化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人城市在发
在江南水乡古镇的发展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公共空间的行为正在发生着变化,古镇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本文从环境行为学的角度出发,对水乡古镇公共空间的行为进行调查。
学位
伴随着郑州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口数量快速增多,与日俱增的出行需求已经使市区交通不堪重负,加剧了交通拥堵问题的发生。交通拥堵不仅给公众带来了出行时间浪费与整体运营
现代建筑的框架结构体系彻底地解放了空间。它使得建筑在平面和剖面上都得以流动。而现代科技、材料、技术的发展更是为建筑空间的创造性、可能性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条件。在当
学位
天津老城厢地区是天津城市的主要发源地,历史上曾经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代城市生活中津味传统文化集中体现的区域。其更新改造自2003年开始启动,至今整体建设已
如今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对于参数化生成非线性城市空间的方法与机制的探讨,正在逐渐被大家所了解,但将参数化设计语言从建筑设计领域转向运用于泉水村落空间生成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