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二十世纪以来,多调性技法逐渐成为近现代作曲家重视的创作技术手段之一。这一在传统调性理论基础上扩展而来的新的调思维与表现途径在诸音乐理论家、作曲家的推动下,得到迅速发展。中国现代音乐的进展与理性地借鉴欧洲多声音乐体系及在中西音乐的相互碰撞中总结、思考密切相关联。在此背景下,对尚未在中国作曲理论领域发展成熟的多调性技法进行研究、探讨之重要性自不待言。在西方作曲技术领域,运用过多调性技法进行创作的众多作曲家中,米约与巴托克是较为耀眼的两位代表性人物。本论文便以涉及多调性技法的理论范畴、沿革历程、相关因素作为贯穿线索,对米约与巴托克运用多调性手法进行写作的部分作品段落进行比较研究,从创作构思、审美观念、语言素材、调式调性、声部组织、风格特征等多方面作出比较性分析。文章首先论述了多调性产生的源流,即复调音乐的发展及其对调性理论建设的重要铺垫作用;其次对米约与巴托克二人在调性音乐的写作上的承接与吸纳作了分析,由此探究了二人基于欧洲音乐体系的表现方式;再次,从二者多调性的写作观念、技法运用两大主要问题,分析了他们在创作构思、审美意识、语言素材等方面的差异及差异的形成缘由,着重对双方在调式调性、声部组织上的不同呈示与变化作出列举与分析;最后对二人创作风格异同的主要成因予以阐释。通过全篇行文,不仅了解二人如何对前辈成果进行选择性的接受,也可以借此索寻二者在创作表现上出现明显差异的根源、方式,尽可能捕捉到各自的创作特征及在近现代作曲理论调的发展方面体现出的独立地位。另外,本论文同时对米约与巴托克二人多调性作品中存在的相似及相通之处也作了分析与阐释,归纳出其多元化个体特征情境下,存在的音乐写作的本质要求与影响。全文通过多方面的比较与分析、梳理与总结,探求本论题研究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