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碎片艺术研究--以三部小说为例

来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guoxun37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碎片是后现代主义的美好产物。后现代主义作家们钟爱在文学创作中使用碎片艺术。许多伟大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如唐纳德·巴塞尔姆,科特·冯内古特和托马斯·品钦,都信任碎片,将其用于文学创作。这些作家利用碎片化艺术,是为了反映一个分散的、荒诞的社会,人们生活在其中,日益疏远孤立,并由于这种支离破碎、不连续的生存状态而精神分裂。   本文力图考察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碎片艺术特点,表明碎片艺术的形成能够从后现代主义的发展以及文学发展进程中找到根源。后现代主义作为现代主义的延续和反叛,具有质疑权威、颠覆传统和改变旧式思维方式的特点。在充满剧烈变化,无序混乱的后现代主义社会中,人们逐渐边缘化、无中心化。这些特点都通过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碎片艺术反映了出来。碎片艺术能够体现后现代主义精神。本文接着详细阐释了在文学发展过程中,西方文学的创造理念由统一性演变为碎片化。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碎片艺术就帮助小说家们呈现出非传统的形式、碎裂的结构、无关的叙事、错置的情节、文本拼贴和分裂的人物。在对后现代主义以及文学发展进行了考察以后,本文对《白雪公主》、《五号屠场》和《万有引力之虹》这三部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代表作进行挖掘,深入研究其中多种表现形式的碎片艺术,就小说凸现出的“特拉法玛多尔碎块”、时空断裂、错综复杂的情节和人物的支离破碎展开探讨。   本文试图说明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碎片特征是后现代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碎片能够反映后现代社会的混乱无序,以及人类自身的碎片化。同时,后现代主义作家们利用碎片来打破美学传统所崇尚的整体统一,将现代文化加以解构,致使其多元化、无中心,消解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传统地位,将人为赋予的各种形式的秩序边缘化。
其他文献
荒岛文学历来占据着英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席之地,这是因为以荒岛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的社会、文化、经济和宗教现状,给读者带来启发和思考。从16世纪的莎
在日语里,接尾词的使用极为频繁。虽然日语动词本身有活用,但是,通过不断变换接尾词,不仅能改变句子的意思,而且也能使人际关系变得扑朔迷离,惟妙惟肖。例如,「れる·るれる/せる·
名家小传  扈鲁,本名扈庆学,著名画家,曲阜师范大学副校长,美术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文化艺术学科“十二五”重点学科带头人,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因中国古代曾称葫芦为“扈鲁”,遂以此为笔名,寓含“扈姓鲁(山东)人”之意。  2007年创办葫芦画社,2010年创建葫芦文化馆,2013年创办国际葫芦文化学会。近年来,在《文艺研究》《美术观察》《国画家》《民俗研究》等核心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