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八十回本概念隐喻日译研究

来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20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援引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从《红楼梦》中选取色彩概念隐喻、花卉概念隐喻、绰号概念隐喻三大概念隐喻系统作为研究主题,以国译本、松枝本、伊藤本和新译本这四个日译本为研究对象,采取点面结合的研究思路展开论述。第一章对四个日译本在仿生颜色词上的翻译策略和特点进行了分析、比较和归纳,并从色调和色名两个角度将四个日译本的译词与源语仿生颜色词做了比较和分析,最后,以“银红色”这一家饰色彩概念隐喻个例为中心,探讨了其日译对日译本中林黛玉人物形象的重塑所可能产生的影响。在第一节中,揭示了国译本文体的二重性与矛盾性,即最高源语汉字保有量与注音假名译词对归化译法的大胆尝试并存,采用大量详尽注解等方法的高度明晰化处理与部分注音假名译词的过度简略化处理并存的特点。同时,明确了松枝本和伊藤本在仿生颜色词翻译上表现出的在“异化”和“归化”之间、在保护源语语言文化特色和融入目标语文化语境之间寻求平衡所做的努力。然后,明确了新译本在较高的“异化”倾向的同时,注重用非传统色亦非仿生颜色词的普通日语颜色词来对源语颜色词的色调进行具体描述和精准还原的特点。第二节,首先在色调方面,明确了四个日译本都程度不一地存在着“红色调”弱化、“紫色调”增强、“黄、绿色系”向“褐色系”偏移等现象,发现了从“国译本”到“新译本”译词与源语颜色词色调偏差的缩小和准确性、还原度的提高,并从中国文化中的尚红倾向、日本文化中的尚紫倾向、江户时代开始的“茶色系”流行等认知文化体验的层面探讨了产生上述色调偏差的原因。在色名方面,比较了植物、动物、矿物及人体相关的仿生颜色词及其译词,分析了中日传统色中以上四种类型仿生颜色词在色名构成上的差异,从认知文化体验的层面探讨了影响传统色色名形成的自然和人文两大因素。在第三节中,以“银红”为例,探讨了家饰色彩概念隐喻的日译对日译本中林黛玉人物形象的重塑所可能产生的影响。首先,考证了“银红”在明清文化中形成的色彩意象和隐喻概念,明确了其与贾母黛玉人物关系等目标域之间所构成的映射关系。然后,通用考证茶色系或“薄赤”“薄紅”等颜色词在日本文化中形成的色彩意象,揭示了其不能暗示黛玉在贾母心中的特殊分量,以及贾母对宝黛爱情的认可和支持的翻译效果。第二章对四个日译本在花卉概念隐喻翻译上的策略和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以“芙蓉喻黛玉”的概念隐喻为例探讨了花卉概念隐喻的日译对日译本中林黛玉人物形象的重塑所可能产生的影响。首先发现,国译本同样表现出文体二重性与矛盾性,而新译本在高度“异化”的同时表现出高度明晰化,不仅注重花卉品种的精准还原,也详细阐释了花卉名的延申含义。其次,揭示了由于中日文化中所形成的“芙蓉”概念和意象的较大差异所造成的日译本中黛玉美人形象被强化,隐士气质和君子风骨等内在精神被极大程度淡化的翻译效果。第三章对绰号概念隐喻在四个日译本中的译法进行了比较,并以王熙凤的绰号“凤辣子”为例探讨了绰号概念隐喻的日译对日译本中王熙凤人物形象的重塑所可能产生的影响。首先,发现国译本在绰号的翻译上也体现出同样的文体二重性与矛盾性,而新译本则运用大量保留源语汉字+假名注音多采用音读乃至音译+大量注释补充信息的翻译策略,同样在高度“异化”的同时表现出高度明晰化。最后发现,用“唐辛子”来直译“辣子”,更偏重于映射凤姐的“可惧、可厌”,而其“可爱”的一面却容易被弱化,反而是用日本人更为喜爱的另一种辛香料“からし”,或与“辣”这一隐喻性概念毫无关系的江户俗语“おてんぱ”来转译,反而能更为充分地转换“辣子”的大部分映射作用,兼顾到凤姐性格的两面性。但凤姐“刚烈要强”的人格品质,在各个译本的译词中都未得到充分的再现。本论文在学术观点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在源语文本解读上获得新观点,针对文本中的隐喻个体,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其次,在揭示各译本翻译策略、翻译效果和整体翻译趋势上获得新观点,通过深度解读日译文本,发现未经发现的翻译问题;最后,在考察《红楼梦》人物与主题的深刻内涵在日本被认知、理解的情况和程度上获得新观点。
其他文献
老龄人口持续增长使老年人阅读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极大关注。随着认知功能的衰退,老年人的加工速度、工作记忆、注意力、抑制能力等认知加工资源均随龄减少,其阅读能力会出现老化趋势,阅读推理加工能力也将会缓慢下降。语篇阅读通常涉及推理这一重要的心理加工活动,推理产出是成功理解语篇意义和建构语篇表征的关键。在诸多阅读推理类型中,连接推理是语篇理解所必需的推理,因而对形成完整连贯的心理表征至关重要。因此,伴随
学位
康拉德生于饱受帝国蹂躏的波兰,成名于疯狂对外殖民的大英帝国。他用其一生见证、体悟帝国与殖民。他既有反思帝国殖民的积极一面,也被牢固地吸附在帝国殖民的漩涡之中。他的小说所刻写的不是帝国就是殖民。本文聚焦康拉德四部著名小说:《“水仙号”的黑水手》、《黑暗的心》、《吉姆爷》和《诺斯托罗莫》,对该四部殖民小说中殖民者身上所呈现的原型化创伤进行研究和批判。本文以弗朗兹·范农的殖民种族观和殖民文化暴力理论以及
学位
在“两化融合”新形势下,安全态势感知是解决工业互联网当前边界不明晰、角色内容多和业务关联复杂的重要手段。平台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业数据采集、工业协议识别、工业资产探测和工业威胁监测。其中的风险预防和检测、关键数据的保护、云平台以及标识解析节点的防护都是其重要的问题。护航工业互联网业务一方面需要汇总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数据,从整体方面掌握网络安全态势;另一方面也需要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预警和应急响应流程
期刊
沙特阿拉伯王国是中东地区、伊斯兰世界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国家,由于历史、文化原因,它也一直是受极端主义危害最大的国家之一。“9·11”事件将沙特置于国际舆论的焦点,也掀开了沙特举国同恐怖主义、极端主义作持久斗争的新篇章。后“9·11”时代的沙特采取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去极端化话语和行动,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社会改革理论与实践,沙特国家主流价值观当代重构的动态进程也由此开启。本研究以“9·11”之前就在沙特
学位
建议言语行为是常见的指令性言语行为之一,对听话人的负面面子具有一定威胁性,但对解决问题、维护人际关系起着重要作用。现代汉语建议言语行为研究方兴未艾。不过,对建议言语行为的语言表现形式及言语功能探讨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本研究以《编辑部的故事》等六部电视剧中的人物对话为语料来源,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语料中建议言语行为的语言形式及其交际者对语言形式的使用情况展开系统探讨。建
学位
在一个民族的交际系统中,文字与语言是两种最重要的符号系统,两者既是民族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又是在其影响下形成的产物,体现出民族思维的特有认知方式。同时,文字需要与语言的结构特点相适配,语言与其文字系统之间具有一种优选关系,文字与语言的使用又对民族思维具有固化作用。然而,以往研究多孤立地审视文字或语言,缺少一定的理论视角对两者进行统一解释,对英汉文字与语言结构的关系及其差异更未见较有系统性的阐析。有
学位
乌克兰是一个经历了政治和经济体制转型的国家。在绝大部分历史时期,乌克兰一直处于分裂状态,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上具有独特性。乌克兰独立后,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地位出现了巨大逆转,民族关系错综复杂,尤其是乌克兰族和俄罗斯族之间的历史纠葛由来已久。乌克兰复杂的民族关系和历史渊源决定了语言的复杂性。乌克兰作为一个具有独特历史特征的多民族、多语言国家,民族矛盾与语言冲突长期以来对乌克兰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甚至
学位
重叠词是汉英词汇系统中大多词类都共有的语言形态表征,备受学界重视。汉语如“人人”“看看”“高高”“方方面面”“考虑考虑”“干干净净”等,英语如“zig(-)zag”“diddle-diddle”“criss(-)cross”“mumble-jumble”“teeny-weeny”“go(-)go”等,其形式多样、种类繁多,虽有同有异,但汉英之间异远大于同。汉语多表现为完全重叠或同语素叠加,强调事物
学位
《松花笺》是二十世纪早期一部重要的汉诗英译集,由汉学家弗洛伦斯·艾思柯与美国意象派诗人艾米·洛威尔合作翻译而成。译本于1921年在美国首次出版,次年在伦敦面世,1928年译本的法语版又在巴黎亮相。百余年间,译本的重印版本不断出现,足见其魅力。尽管该译本受到了学界关注,但对译本的研究还远不够全面和深入,而且多数研究专注于译本本身,未能从更为广阔的视野分析对译本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本文将首次充分利用译
学位
概念迁移作为迁移研究的一个新视角,日益得到研究者关注。然而,概念迁移的界定和判断方法仍不完善,许多研究混淆了概念化迁移和概念范畴迁移这两种概念迁移。本研究重新梳理了概念化迁移和概念范畴迁移的区分方法,并基于认知对比分析的思路,以运动事件中的路径和方式/原因要素以及背景要素为例,通过4个实验考察了低、高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运动事件的概念化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并与英、汉本族语者比较,旨在回答两个研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