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FN、TXB在正常妊娠期的变化及分析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00030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妊娠属正常生理现象,是胚胎和胎儿在母体内生长发育的过程。在人类短暂的妊娠时期内,为适应胚胎胎儿生长发育需要,在胎盘产生的激素的参与下,在神经内分泌的影响下,孕妇体内各系统发生一系列适应性改变,其中以子宫胎盘循环的建立及血液系统凝血状态变化最为显著。 关于妊娠期子宫胎盘循环的特点妊娠后母体血流动力学发生了显著性的改变,其中子宫胎盘循环的建立尤显重要。正常妊娠胚胎着床后细胞滋养细胞侵入蜕膜及螺旋小动脉,并逐渐取代小动脉内皮这一生理过程称为“血管重铸”。血管重铸的结果是使子宫.胎盘动脉循环阻力下降而流量增加,以满足胎儿发育的需要。如果血管重铸障碍,胎盘滋养细胞发生缺氧,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激活凝血系统,最终则可能发展为严重的妊娠合并症。对妊娠期循环系统变化的临床监测主要有彩色及频谱多普勒超声测量子宫动脉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值)以评估子宫胎盘循环阻力情况,以及检测血液中内皮细胞功能标记物以评价其微循环及血管生成情况。 关于妊娠期血液系统凝血状态的变化正常妊娠期间血容量是增加的,包括血浆与红细胞的增加,其中血浆容量增加较多较早,红细胞增加较晚较少,致使血液呈稀释状。妊娠期间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等亦有增加,血浆纤维蛋白原较非孕妇女增加约50﹪,使孕妇血液处于生理性高凝状态。 正常妊娠时既有红细胞含量的降低,又有纤维蛋白原的升高,血液生理性稀释却又合并有高凝状态,处于一种平衡。如果机体某个系统功能障碍,致使平衡紊乱,则将可能走向病理妊娠。在所有的妊娠中,有母儿并发症或者合并病理状况的大约有5﹪~20﹪。迄今为止对这些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表明,凝血及抗凝系统功能紊乱尤其以血小板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改变参与了其中的重要环节。 凝血状态变化相关检测指标的研究背景在高凝状态时,血小板聚集激活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两者密切相关。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内皮细胞损伤标记物及血小板激活后的代谢产物在病理妊娠中明显升高。 凝血酶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具有很强抗凝活性,是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标志”之一。妊娠期TM较非孕期增高,Isermann B等通过实验证明TM-蛋白C系统能促进胎盘滋养细胞的生长分化,(该作用)是妊娠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保障;Nadar SK等报道,与vWF及E-选择素相比,TM的升高与病情严重程度成正比,是内皮细胞损伤的良好预测指标。 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是整合素家族的配体之一。主要有巨噬细胞、肝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等合成并分泌到结缔组织和血液中的一种高分子糖蛋白。在组织再生、创伤愈合、细胞的粘附迁移及血管生成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血小板受胶原或凝血酶刺激后FN便释放出来调节、诱导和加强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凝集。据报道,有妊娠高血压疾病倾向的孕妇有FN升高,其原因可能是某些因素激活了FN调控基因,使FN的合成急剧增加。 血栓烷A2(thromboxane A2,TXA<,2>)是在血小板受刺激后,花生四烯酸经血小板脂氧化酶和血小板环氧化酶作用后生成的重要代谢产物,它有强大的致血小板聚集的血管收缩作用,但其半衰期很短,生成后很快转变为稳定的血栓烷B2(thromboxane B2,TXB<,2>)。多项实验证实,妊娠期TXB<,2>比非孕期升高;亦有实验表明,PGI<,2>与TXA<,2>比例失调是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发病机制之一。 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是反映血小板生成与衰亡的指标,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是反映巨核细胞增生和血小板体积的参数。因此,凝血及抗凝系统功能改变尤其是血小板和内皮细胞功能状态的变化可间接反应妊娠期母胎发育的基本状况,其平衡与否是妊娠期各种生理及病理变化发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这些病理生理变化建立起有效的监测体系则显得尤其重要。 研究目的及意义:监测血小板及内皮细胞相关功能标记物(凝血酶调节蛋白、纤维连接蛋白、血栓烷B2、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平均体积等)及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的变化,对正常妊娠妇女血小板及内皮细胞功能及各阻力指数早、中、晚三期纵向变化规律进行序贯观察,为探索妊娠期各种生理及病理变化的可能发生机制提供参考。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择2005年4月~2006年8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规律产检的孕妇54例为正常妊娠组,年龄20~34岁,既往无心、肝、肾、血液系统疾病史,无不良孕产史,无吸烟饮酒嗜好等,体格检查及肝肾功能检查正常;ACA阴性;无阿司匹林肠溶片、肝素等影响血小板及凝血功能的药物使用史。在病例追踪期间若出现有病理妊娠则剔除出组。 选择我院未孕女职工40例为非孕对照组,年龄20~34岁,已生育者20人,未生育者20人,无心、肝、肾、血液系统疾病史,无不良孕产史,无吸烟饮酒嗜好等,近期无阿司匹林肠溶片、肝素等影响血小板及凝血功能的药物使用史。 2.正常妊娠组分别于孕10-14周,孕20-24周,孕30-34周行常规产检,并且检测血尿常规、凝血功能(包括PT、APTT、TT、FIB、INR)、肝肾功能,行心电图及产科彩色超声等检查,以排除妊娠期合并症;行产科彩色超声检查的同时进行子宫动脉阻力指数的测定,以评价子宫胎盘血流循环情况; 产检时一并采集外周血,取血浆和血清分别移液至离心管内-80℃冰箱冷藏待检;同期采集我院未孕女职工血样标本并行其他常规检查与正常妊娠组相同。 3.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标本中凝血标记物(TM、FN、TXB<,2>)的浓度。 结果: 1.研究对象一般情况及常规检查结果正常妊娠组入组孕妇数为54例,本试验最后统计资料齐全者为38人,对照组40人。 正常妊娠组年龄27.8±3.4岁,对照组年龄26.5±4.3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妊娠组孕10~14周组孕龄为13.2±2.7周,孕20~24周组孕龄为22.4±3.3周,孕30~34周组33.9±3.0周,三妊娠阶段之间孕龄间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选取的38例资料齐全的正常妊娠孕妇,孕期三个阶段进行的相关常规检查均未出现异常。其血尿常规、心肝肾功能、产科彩色超声检查均在正常值范围,无妊娠期内外科合并症及妊娠期并发症。 2.妊娠各期子宫动脉阻力指数结果妊娠期右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10~14周组0.63±0.14,20~24周组0.49±0.09,30~34周组0.48±0.10)显著低于非孕对照组RI值(0.77±0.09),差异显著(p<0.05);妊娠期RI值随妊娠进展而逐步降低,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子宫动脉RI值结果基本同右侧。 3.血小板形态及功能检测结果TXB<,2>在妊娠期血清含量较非孕对照组有明显升高(10~14周组5751.8±1583.8pg/ml,20~24周组7380.8±2639.7pg/ml,30~34周组7671.9±2561.1pg/ml),且随妊娠进展呈升高趋势。其与非孕对照组(4274.8±1612.7pg/ml)间比较及妊娠期总体变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FIB在妊娠期血浆含量较非孕对照组亦有明显升高(10~14周组4.00±1.01g/L,20~24周组4.09±1.12g/L,30~34周组4.47±0.99g/L,非孕对照组2.52±0.70g/L),且随妊娠进展呈升高趋势,与对照组间比较及孕期总体变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PLT及MPV在妊娠三阶段随妊娠进展呈下降趋势,显示为低于未孕对照组水平。 4.内皮细胞功能相关标记物检测结果FN在正常妊娠期血清含量较非孕对照组有明显升高(10~14周组377.3±308.5mg/L,20~24周组314.6±295.2mg/L,30~34周组334.1±257.1mg/L,非孕对照组290.3±84.6mg/L),其中孕10~14周最高,孕中晚期有降低,在整个孕期呈回落趋势,妊娠期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22); TM在正常妊娠期血浆含量较非孕对照组有明显升高(10~14周组4.26±1.32ng/ml,20~24周组4.24±1.17ng/ml,30~34周组3.56±1.29ng/ml,非孕对照组2.69±3.12ng/ml),其中孕10~14周组及孕20~24周组较高,孕30~34周组稍有降低,在整个孕期呈现较平稳趋势,孕期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71)。 结论: 1.血小板在正常妊娠期间呈生理性激活状态,且随妊娠进展而愈加明显。 2.内皮细胞在正常妊娠期呈现生理性激活状态;内皮细胞活性在正常妊娠各期无明显差异。 3.FN和TM在正常妊娠期的变化可能与妊娠期胎盘血管重铸这一生理现象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监测哮喘儿童不同发病阶段尿白三烯E(LTE)浓度与血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Eos)计数,并探讨其临床意义,为检测哮喘病情和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1.试验分组哮喘急性发作组(其中又分为轻度发作组、中度发作组、重度发作组)、哮喘慢性持续组、哮喘缓解组、正常对照组。2.试验方法:采用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技术检测患儿尿白三烯E浓度,应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并按
第一章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恶性肿瘤的安全性问题目的:穿刺部位转移(PSM)的出现是恶性肿瘤的微创手术中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可能限制腹腔镜手术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应用的焦点问题。方法:利用国内外文献库,搜索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腹腔镜术后报道的PSM现象和相关机制;搜索有关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腹腔镜手术并发症和预后的临床研究。结果:共报道了15例宫颈癌和7例子宫内膜癌的PSM现象。PSM发生的主要病因学有:①
目的:I粒子组织间植入是一种低剂量率、持续性的电离辐射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它作为一种独立的治疗方法,在国外己经广泛应用于治疗前列腺癌及其它实体肿瘤,能够达到满意的长期局部控制率。但是I粒子植入对正常组织、器官的放射性损伤尚没有确定的资料。本研究通过将不同剂量的I粒子植入家兔气管、食管、动脉旁,观察不同放射剂量、不同时间点组织的病理变化,评价I粒子植入对家兔上述组织器官结构的影响,探讨其安
目的:探讨F-FDG PET-CT显像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早期诊断、术前分期及术后监测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2002年8月至2006年11月在山东省立医院放射科接受氟-脱氧葡萄糖(F-FDG)PET-CT显像并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12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分为两组:第1组112例,术前结合临床及相关检查诊断为恶性肿瘤,行F-FDG PETF-CT检查明确诊断并进行临床分期;第2组14例
学位
研究背景: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常常表现出神经内分泌(neuroendocrine,NE)分化。伴神经内分泌分化非小细胞肺癌(NSCLC-NE)具有不同于其他非小细胞肺癌的生物学特征。生长抑素受体(Somastostatin Receptors,SSTRs)有5种不同的分子亚型,SSTR。其中SSTR有两种不同的异构体(亚基),即SSTR和
目的:探讨超声及超声引导下自动活检技术对T期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①使用ATL-5000超声诊断仪,应用实时空间复合成像技术(SonoCT)和彩色多普勒技术(CDFI)检查89个乳腺小肿块,分析其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血流特征。对肿块的大小,数量,边界,内部回声,纵横比,有无钙化进行观察;对肿块内血流信号按Adler法进行分级,用脉冲多普勒对血流进行定量分析,记录最大流速PSV和阻力指数RI;②超
学位
目的:通过测定肺心病患者血清抗M、M受体自身抗体,了解肺心病患者抗ME、M受体自身抗体的产生、含量及其作用,并进一步探讨两者与右心结构的关系。方法:对入选的108例肺心病患者和30例对照组均记录病史、进行体格检查、血气分析、心脏超声学检查。用链亲和素.酶联免疫吸附实验(SA-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中抗M、M受体自身抗体的阳性率和滴度。根据测定结果将肺心病患者分为三种情况:C)M受体自身抗体阳性
目的:1.利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H MRS)技术研究乳腺良恶性病变主要代谢物的信号变化规律,探讨H MRS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2.结合动态增强:MRI及X线摄影,分析乳腺恶性肿瘤的特征表现,对比研究H MRS、MRI与X线摄影对乳腺恶性肿瘤的诊断敏感度、特异性、准确率。材料与方法:对临床扪诊触及乳腺肿物、超声和/或X线摄影检查发现病变但不能明确诊断的女性患者48例(共56个
学位
目的:探讨磁共振T加权像结合磁共振胰胆管成像(TWI+MRCP)对Mirizzi综合征诊断价值,为临床提供较简便、可靠的术前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至2005年在我科行MR检查并经手术证实的Mirizzi综合征25例,其中男11例,女14例,年龄28~80岁,平均65岁。病程4~20天不等,平均10天。20例有3年以上的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病史,最长为27年;均有右上腹部不适、疼痛,15例
学位
本文通过对胎儿窘迫新生儿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MB isoenzyme of creatine kinase,CKMB)、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与CKMB的差值和尿β微球蛋白(urine β microglobulin,U-βMG)的检测以及其与NO的相关性分析,以便早期发现胎儿窘迫对新生儿心、脑、肾的损害,并了解NO在缺氧缺血性器官损伤中的作用,指导临床治疗,尽可能减少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