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F-FDG PET-CT显像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早期诊断、术前分期及术后监测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2002年8月至2006年11月在山东省立医院放射科接受氟-脱氧葡萄糖(F-FDG)PET-CT显像并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12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分为两组:第1组112例,术前结合临床及相关检查诊断为恶性肿瘤,行F-FDG PETF-CT检查明确诊断并进行临床分期;第2组14例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早期诊断、术前分期及术后监测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2002年8月至2006年11月在山东省立医院放射科接受<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显像并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12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分为两组:第1组112例,术前结合临床及相关检查诊断为恶性肿瘤,行<18>F-FDG PETF-CT检查明确诊断并进行临床分期;第2组14例,术后6个月至2年不等,完全缓解6个月以上,可疑复发,<18>F-FDG PET-CT用于监测有无复发和/或转移。采用美国通用电器医疗仪器公司(General Electric MedicalSystem GE)Discovery LS PET-CT-体机,显像剂为<18>F-脱氧葡萄糖(FDG)(由GE MiniTrace回旋加速器生产,放化纯度>95﹪)。静脉注射<18>F-FDG后继续静卧40~60分钟,排空膀胱后行PET-CT显像。先行CT扫描,条件为:电压140KV,电流80mA,0.8S/周,床速22.5mm/s,层厚5mm;PET采用2D扫描,矩阵为128×128,每个床位采集4~5分钟,共采集2~6个床位。数据经迭代重建后进行图像融合,分别得到横断、冠状、矢状的CT、PET及PET-CT融合图像。图像由3位富有经验的PET-CT专业医师采用目测法和半定量分析法相结合对PET图像、CT图像及其融合图像进行分析诊断。患者在检查后10日内进行手术切除(必要时同时行局部淋巴结清扫术)和/或穿刺活检,不能手术者密切随访6个月以上。切除组织均有明确的病理结果。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PET-CT和CT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0.0软件,行两样本率比较的x<2>检验。
结果:(1)第1组112例患者病理证实:鳞癌43例,腺癌54例(其中包括2例瘢痕癌),细支气管肺泡癌10例,腺鳞癌2例,大细胞癌2例,腺癌合并细支气管肺泡癌1例。所有患者PET-CT显像均表现为异常放射性高摄取。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肺癌对<18>F-FDG的摄取能力差异较大,以腺鳞癌和低分化鳞癌的摄取能力最强。112例患者中有85例患者共346枚纵隔淋巴结转移,对淋巴结良恶性的判断,PET-CT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明显高于单独CT(x<2>分别为17.30、52.60、58.19,P均小于0.001):PET-CT分别为:80.92﹪、96.46﹪、89.20﹪,CT分别为:67.05﹪、79.75﹪、73.82﹪。与病理符合的N分期,PET-CT 103例,CT 82例。PET-CT和CT对N分期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91.96﹪和73.21﹪,两者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13.69,P<0.001)。112例患者有33例发生远处转移,共66处转移灶。PET-CT和CT对病例显示的阳性率分别为96.97﹪、75.76﹪,两者有显著差异(x<2>=4.63,P<0.05);对病灶数目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5.45﹪、94.74﹪、95.29﹪和81.82﹪、73.68﹪、80.00﹪,PET-CT的敏感性(x<2>=6.09,P<0.05)及准确性(x<2>=9.18,P<0.05)均高于CT,特异性无明显差异(P=0.18>0.05,Fisher确切概率法)。总体PET-CT的UICC肿瘤分期与CT相比,共改变了30例患者的治疗计划。(2)第2组14例术后复查的患者经病理或随访证实:7例无复发及转移,2例术后复发,5例全身多发转移。PET-CT能很好区分手术瘢痕与复发,早期评价治疗效果,提供指导临床治疗等方面的信息。
结论:<18>F-FDG PET-CT集功能显像和结构显像于一体,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早期诊断、临床分期及术后监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是一种有效的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fibrosis,IPF)是指病理表现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以上皮细胞损伤及基底膜脱落、间质炎症、成纤维细胞增殖、过度细胞外基质沉积、肺泡气体交换单位异常重塑为特点的一种肺部疾病。多发于中年及以上人群,确切发病率不明确,有报道为20/10万人。其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治疗效果差,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55%和29%,中位生存期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记忆和认知损害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在AD的发病机制中,Aβ(beta amyloid)异常代谢所引发的病理性级联反应、并最终导致细胞死亡的“Aβ级联反应学说”已为大家所普遍认可。Aβ可引起诸多的AD样病理生理改变,其中神经应激损害是最为重要的病理损害。此外与LTP产生相关的PKA-CREB信号通路的异常也是Aβ毒性作用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抑制
肺腺癌转移能力较强,即使是在较早期也常出现淋巴结转移和/或血行转移,预后较差。因此,研究肺腺癌基因表达的差异,将有助于了解促进或抑制肺腺癌转移的相关机制,并有可能发现判断肺腺癌转移和预后的明确指标以及阻止肺腺癌转移的有效方法,进而提高肺腺癌的总体生存率。材料与方法:实验材料:48例肺腺癌为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胸外科1998年1月至2000年9月收治,术前未经放、化疗,术后经病理证实,临床和随访
原发性肝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发病率的上升,肝癌已经成为全球癌症相关死亡原因的第三位和中国癌症相关死亡原因的第二位。尽管早期肝癌普查工作展开,大多数病人发现时仍无法根治。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是不可切除肝癌最常用的局部治疗方法,虽然TACE相对安全,但仍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包括栓塞后综合症,肝功能衰竭,肝缺血,肝脓肿,胆管坏死,胆囊炎,皮肤损伤,肾上腺出血等,在这些并发症中
目的:(1):验证脑内注射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 B)建立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大鼠模型的可行性和可重复性。 (2):检测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海马各区神经元神经营养素3(neurotrophin-3,NT3)及其受体trkC的表达。(3):探讨NT3及其受体在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而为AD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30只雄性Wist
目的:探讨5-HTTLPR,STin2、C(-1019)G基因多态性联合作用与MD发病的关系,寻找与MD发病有关的易感基因组合。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严格按照入组排除标准,选取病例和对照各197例,采用PCR对5-HTTLPR,STin2及C(-1019)G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应用UNPHASED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5-HTT、5-HTR1A单个基因多态性与MD发病的关系:病例组和对照组
目的与背景抑郁症是精神医学科最常见的一种情感障碍性疾病,其发病率为7﹪-8﹪,复发率为50﹪。根据2001年国际用药统计,在全球处方最多的十种药品中,抗抑郁药占3种。在全部自杀者中50﹪-70﹪来源于抑郁症患者。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发展中国家危害最严重的疾病,成为死亡和残疾的第二大原因,抑郁症的诊治已成为全人类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精神科医生期望能从神经、生理、影像方面提高对抑
目的:监测哮喘儿童不同发病阶段尿白三烯E(LTE)浓度与血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Eos)计数,并探讨其临床意义,为检测哮喘病情和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1.试验分组哮喘急性发作组(其中又分为轻度发作组、中度发作组、重度发作组)、哮喘慢性持续组、哮喘缓解组、正常对照组。2.试验方法:采用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技术检测患儿尿白三烯E浓度,应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并按
第一章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恶性肿瘤的安全性问题目的:穿刺部位转移(PSM)的出现是恶性肿瘤的微创手术中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可能限制腹腔镜手术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应用的焦点问题。方法:利用国内外文献库,搜索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腹腔镜术后报道的PSM现象和相关机制;搜索有关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腹腔镜手术并发症和预后的临床研究。结果:共报道了15例宫颈癌和7例子宫内膜癌的PSM现象。PSM发生的主要病因学有:①
目的:I粒子组织间植入是一种低剂量率、持续性的电离辐射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它作为一种独立的治疗方法,在国外己经广泛应用于治疗前列腺癌及其它实体肿瘤,能够达到满意的长期局部控制率。但是I粒子植入对正常组织、器官的放射性损伤尚没有确定的资料。本研究通过将不同剂量的I粒子植入家兔气管、食管、动脉旁,观察不同放射剂量、不同时间点组织的病理变化,评价I粒子植入对家兔上述组织器官结构的影响,探讨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