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小城镇、大战略”的提出具有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它是在我国人口压力大而资源严重短缺的基本国情的矛盾制约下,以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结构和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问题”为主要目的提出的,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小城镇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两大战略的成败,是整个国民经济实现协调、健康发展的关键。然而,虽然改革开放二十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且还进行了以小城镇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体制改革,但是当前体制性障碍仍是小城镇建设的瓶颈,体制性障碍依然严重地制约着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如何突破体制性障碍、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是理论和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剖析了我国小城镇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的成因、作用机理、作用后果,归纳和总结了小城镇体制创新的两种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突破小城镇建设体制性障碍的若干建议。全文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为问题的提出。笔者首先界定了小城镇、体制和体制性障碍等基本范畴;然后描述了我国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分析了当前小城镇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证了体制安排对小城镇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而认为体制性障碍是导致当前小城镇主要问题的根源,已经成为小城镇建设的瓶颈,小城镇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突破体制性障碍。 第二部分为体制和小城镇建设互动关系分析。我国小城镇建设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城镇化动力在体制规制下的转向,因而人口和经济要素的聚集动力均不足,需要有特殊的体制安排。体制与小城镇建设具有互动性,合理的体制安排有利于推动小城镇形成自我促进、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良性循环,而小城镇的持续发展又会促进小城镇体制创新。体制安排要遵循“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即有利于劳动力、经济要素向小城镇聚集的体制安排,有利于发挥资源优势、形成特色小城镇的体制安排和有利于小城镇形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机制的体制安排。 第三部分为小城镇建设的体制性障碍分析。我国小城镇建设具有特殊的体制背景,它是为了矫正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工业化超前、城镇化滞后”的经济结构偏差和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巨大、大中城市就业需求不足而提出的,是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必然而无奈的选择,因而小城镇建设的体制性障碍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体制惯性作用,具有政策刚性、交叉性综合性和动态性等特征。体制性障碍对小城镇建设的阻碍作用主要在于四方面:(1)体制性障碍对人口向小城镇集中的阻碍在于人口的迁移自主权、决策自主权的直接限制和通过加重人“迁移的经济负担和机会成哗间接限制。 (2)体制性障碍对经济要素向小城镇聚集的阻碍在于一方面阻碍人口、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从而阻碍经济要素的聚集,另一方面造成小城镇低水平重复建设而导致资金成本高收益小从而阻碍经济要素的聚集。此外,具有计划经济色彩的投融资体制也阻碍资金要素的聚集;u)体制性障碍对小城镇形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机制的阻碍在于行政体制形成的条块分割和行政区划和政府决策机制的不合理;(4)体制性障碍对小城镇发挥优势、形成特色的阻碍在于我国政绩考核制度的不合理使政府行为具有短期性,难以发挥优势,形成特色。 第四部分为我国小域镇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破解。体制创新是破解体制性障碍的基本途径,小城镇体制创新的动力主要源于农民、企业、政府三个层次;小城镇体制创新的目标是要能使人口和经济要素自山流动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找发展的新机制;依据体制创新的目标,小城镇体制创新的内容至少包括:彻底改革以尸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创新小城镇土地使用制度和农用土地制度、建立和充善小城镇社会保障体制、创新小城镇规划和管理体制、深化改革小城镇投融资体制、深化改革乡镇企业产权制度等;当前,体制创新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依据上述体制创新的目标和内容,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直接的体制改革,以政府为主体的直接体制改革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改革当前有碍于资金和人日向小城镇聚集的体制,二是改革有碍于小城镇持续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另一种是绕过体荆性障碍,进行自下而上的体制创新。通过市场推动的体制创新有两种方式,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乡镇企业发展、小城镇建设三位一体,互相促进:一是建立工业园区。 第五部分为实现我国小城镇体制性障碍突破的几点建议。要实现小城镇体制性障碍的突破,首先,要改变思路,提高认识,把体制改革和体制创新作为小城镇建设的关键环节对待;其次,必须在把握小城镇发展的正确方向、认清小城镇的发展目标的基础上,确定好体制创新的目标和方向,并继续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方式,实现小城镇建设体制创新山点到面的突破,再次,小城镇建设的体制改革应遵循“两个有利于”的原则,即体制改革应有利于人口和经济要素的聚集,有利于形成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最后,小城镇体制性障碍突破必须着眼未未,立足当前,多方位多角度地进行体制性障碍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