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马克思的“市民社会”为逻辑起点,从古典市民社会理论的起源以及近代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进行论述。在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总体研究下,分析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思想演进以及逻辑建构批判的过程。得出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理论的建构批判的逻辑结构。最终立足于将市民社会理论与中国现代社会相结合,进一步揭示了马克思市民社会中的相关理论,阐述了市民社会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理论、民主政治、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之间的深层次关系。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五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主要阐释了选题的缘由和意义,梳理和总结了学界的研究动态,对学界的前沿性问题进行了归纳,概括了本研究的总体框架和研究思路。第二部分,主要从整个古典市民社会的源流出发,分析亚里士多德、西塞罗、洛克等不同时期的市民社会理论家的思想体系,揭示他们从政治生活和文明社会的角度考察和定义市民社会,再从黑格尔伦理学发展的角度出发并在《法哲学原理》中具体论述了关于市民社会的理论,对他开创性地把市民社会从国家中分离出来,并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理论展开分析。其三,分析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出发,分析和提炼了马克思思想的内在转变。马克思市民社会的理论的丰富是众多研究者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且在这一完善的过程中也是伴随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哲学架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这种转变不仅仅体现在外在的研究分工的转变,同时也体现在研究者的视角、方法以及逻辑等方面。马克思市民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起始于《莱茵报》时期。马克思认识构成马克思政治立场和哲学世界观转变的重要前提,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开始,是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哲学奠基及哲学批判的初步发展时期。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建构的基本形成,马克思转向对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于市民社会的批判使得马克思的相关理论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该时期,马克思开始把重点转向政治经济学,从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的哲学升华。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将生产关系的理论在社会历史领域进行了应用实践,促使市民社会理论更加完善。其四,从马克思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和市民社会的本质展开论述,并进一步从逻辑结构、意识形态、市民与国家关系、私有财产等四个维度展开了具体的批判,对于批判内容的合理性进行了相应的论述,以此展示了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具体结构。其五,进一步揭示了马克思市民社会中的相关理论,阐述了市民社会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理论、民主政治、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之间的深层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