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最根本的生产资料,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土地征用的数量不断增加,产生了众多的失地农民。由于我国土地征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导致了失地农民利益受损现象的发生,农民问题已成为目前我国农村的主要问题。在征地制度改革中,征地补偿问题始终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由此可见,征地补偿问题也即是土地征用的核心问题,对该问题的研究,在理论上对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保障农民土地权利,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重庆大学城建设项目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涉及虎溪镇、陈家桥镇、曾家镇、西永镇、土主镇等五个镇,23个行政村、180个合作社,需要搬迁农民8000余户、27000余人,加上与之配套的西部新城建设需要搬迁的6万余农民,这一地区的失地农民大概在10万左右。农民在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征用后,失地农民就业难,社会保障低,生活明显质量下降,利益受损。怎样对失地农民进行合理补偿和有效地安置,使失地农民能迅速融入社会,适应城镇生活,不至于成为“种地无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创业无钱”的困难群体是本文要关注的主要问题。本文特别关注了重庆大学城地区这一特定环境中的土地征用和补偿问题,特别是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利用大学城这一特定环境来考虑对失地的农民的安置问题。本文对国内外丰富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判断,合理分析重庆大学城地区现行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了解其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希望进行多视角的研究和一定层面的理论综合,以使问题能在大学城这一特定环境中得以讨论,提出自己的对策建议,促进重庆大学城地区向着有利于城乡统筹这一方向发展,对于建设好重庆大学城,促进社会稳定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明显的政策效应和实践价值。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大量数据和土地征用案例为基础运用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法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结合我国具体国情,采用了抽象分析与系统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寻找解决重庆大学城地区失地农民问题的正确途径。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土地征用和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综述。我国学术界对失地农民问题的探讨,目前主要集中在两大部分:首先,土地征用制度不完善学者从不同的途径提出改革现行征地制度的政策建议。其次,政府没能妥善的安置失地农民,导致失地农民再就业难,生活没有保障。学者对失地农民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解决失地农民现实困难的有效方法,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第二部分介绍了重庆大学城地区征地情况概况、土地征用制度的法律基础及其特点和现行的土地征用补偿安置方案。我国《宪法》是土地征用制度的法律基础,同时,由宪法、土地管理法、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它具有强制性、补偿性和土地所有者发生改变等特点。对安置补偿标准进行了梳理概括。第三部分对重庆大学城地区现行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其补偿标准偏低的缺陷,指出困扰失地农民的三大问题,即失地农民再就业难、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和失地农民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由于近年来政府存在征地扩张及低价征地的行为偏好,存在“炒地”行为,而又在土地征用过程中监管不力,没能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利益,使得失地农民的利益受损,这是目前重庆大学城地区现行土地征用制度存在的问题的根本原因。第四部分提出政策建议。解决失地农民问题,首先,要完善土地征用制度,1.以土地的市场价值为依据制定补偿标准;2.制定征地补偿标准的下限;3.参考多方面因素的价格涨幅来衡量对农民实行经济补偿的标准,提高补偿标准。其次,要转变政府职能,我国法律规定,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因此,要严格执行征地安置工作程序,让权力部门真正受到监督;加强具体工作监督考核,落实土地征用工作中各职能部门的责任;建立土地征用中约束政府行为的外在约束机制,重新定位政府在征地过程中的角色,加快转变职能,尽可能减少自由裁量权。其中,解决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是征地补偿的关键,依托大学城教育优势,打造失地农民的培训基地,政府加大投入,政策上支持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同时,完善失地农民社保制度,使得农民失地不失业、不失保。重庆大学城地区的土地征用有其自身特点,征用的土地多为教育用地,本文从重庆大学城地区征地工作实际出发,分析了重庆大学城地区的土地征用补偿政策及其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实际提出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转变政府职能、解决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和保障问题,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征地补偿制度。同时,通过这一征地补偿制度的改革,来试图指导规范政府在土地征用和土地市场中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