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源性脑转移瘤的发病率较高,临床预后极差。血源性脑转移影响因素错综复杂,近年研究发现血管生成在转移灶形成等肿瘤生物学行为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对血源性脑转移缺乏可靠的早期诊断技术,更无早期筛选方法。目前尚缺乏理想的较大哺乳动物的血塬性脑转移的动物模型进行血管基因调控的分子生物学、医学影像学及其治疗研究。血源性脑转移瘤血管生成及抗血管生成的研究是当今研究的热点之一。本研究在已建立的VX2脑转移瘤模型基础上,应用血管生成拮抗剂对转移瘤进行实验性调控,观察对其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探讨血管生成拮抗剂对转移瘤的治疗价值。并对该治疗做了NRI动态增强扫描,以评估MRI扫描监测抗血管生成治疗疗效的可行性。 材料与方法 1.动物模型的建立:实验动物应用新西兰大白兔。常规消毒,麻醉。 手术显露颈总动脉。穿刺颈总动脉,注射20%甘露醇5ml/kg,10min后,动脉内接种兔VX2癌细胞大约10~8/ml(VX2癌细胞由 第四军医大生硕士学位论文一 日本东北大学加龄医学研究所工藤俊雄教授提供)。一周左右后 行 MR扫描,观察颅内转移瘤的生长情况。2.TNP叫N治疗实验:筛选脑内转移瘤长至 3CC者 18 .q,应用不 同齐量川P一470治疗,1次/天,共 6天。应用mI平扫及n MRI 进行观察评估。3.磁共振扫描:St。mens 63 SP4000.S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 系统. 采用膝线圈,常规 SE序列,扫描野 130minX130mm,轴面及冠状 面扫描,T;WI(TR350ms,TE15ms),T;WI(TR2300ms,TE90ms),层 厚4mm,3次采集。轧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扫描:经耳 缘静脉手推快速注射Cd一叮PA O.Zmm。1/kg,推注时 间为一一6s, 注射完后即行横轴或冠状面 T” I扫描,各参数与增强前扫描相 同。前3次扫描每次间隔S乙 后几次间隔时间依增强表现而定。 对照组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参数同实验组。测定兴趣区 (eglon O厂 Int,r。St) 白佰号强度,并绘牛帕寸J”司一信 号曲线c计 算最大斜率(Steepest Slop,,SS)。SS=[(SI;,。-SI。。)x100]/ (SI。;。XT)。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所有动物均在最后 1次帆 I检查后取正常脑 及脑转移瘤标本行n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微镜下观察,采 用的 图像分析仪为 ommi con FAS-111(德国产)。测量前均以空白 切片为标准调节光源达到预测值,每例组织切片随机选取4个视 第J页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 野,通过显微摄像系统将选取的视野送八计算机,取其平均光密 度值作为该组织切片免疫组化染色的强度指标。结 果:1.18只动物模型中,8只模型颅内出现硬脑膜结节状T;WI略低信 号 T州I略高信号区;6只出现硬脑膜结节状 T;WI信号 TW 低信 号区。12只出现额、顶、颖及小脑脑实质内结节状 TW I等信号 T;WI略高信号区。瘤周可见片状T;WIM 号、TZWI高信号的水 肿带,占位效应明显。2只模型平扫未见转移灶。平扫时,18只 摸型共发现26个转移瘤灶,。IO个位于脑膜,14个位于大脑实 质内,二个位于小月 实质内。注射 Gd-DTPA(0.Zmmol/kg)后, 脑膜呈不规则状,脑膜车 移灶呈不同程度增 强。脑内车 移瘤灶均 为结节形高信号。Z只平扫未友现病灶的免子,在增强后出现3 <脑膜或脑 内车移灶。增强后共友现32个转移瘤灶。增强古描 后转移灶数量较平扫时增多。2.18 {f1)标本中,均有\’EGF表达,6 3佃J正常脑组织无VEGF蛋白 表达。仆GF 阳性颗粒免疫组化染色呈棕黄色,主要定位于肿瘤 细胞质和周围间质微血管密集区。瘤组织的光密度值范围: 178.21一201.06,瘤组织的平均光密度值为195.49。VEGF高表达 组15例;低表达组3例。高表达组标本所对应的动物模型转移 第5页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 灶在增强 MR;动。权像上均有明显强化,VEGF低表达组 3例中, 2个无强{t。正常兔脑组织在 MRI上无强化;VEGF染色无表达。 在n MRI,车移灶呈现强{七与 VEGF表达呈正相关(HO.05)。3.肿瘤体积的变化以增强啪I 上测定的肿瘤直径为观察指标,从 mI观察至,给药Z,4,6天后,肿瘤的生长受至抑制。无论应 用 10mg*g或者 30mg*g治疗,TNP-470对脑转移瘤的影响在早 期H天前)动态增强皿I参数“都反映不出。6天时,治疗组 SS较对照组减小。结 论:1.兔脑VXZ转移瘤模型的建立为脑转移瘤影像学与预防治疗研究 提供了理想的工具。此模型VEG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