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轴同步进给内高压成形机液压系统的开发研究

来源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yu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航空、航天及汽车等工业领域,对产品结构的轻量化要求较高。内高压成形技术是适应结构轻量化而发展起来的先进制造技术,是一种生产复杂截面薄壁金属构件的先进塑性成形技术,具有生产成本低、材料利用率高和零件质量轻等优点。成形设备是实施该技术的基础,设备的性能极大地影响产品质量。液压系统是内高压成形机的关键系统之一,是设备其它系统设计的基础。欧、美等国较早开始研发并产业化内高压成形机,但其设备价格较为昂贵。国内相关设备研发起步较晚,目前尚无国际知名品牌。国内研发的设备,大多仅有两个轴向进给缸且合模力不可变,设备性能及能量利用效率均有待提高。因此,研发并产业化经济实用、节能高效的三侧缸内高压成形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经济价值。  本文课题来源于广东省研发与产业化基金项目。为开发中小型三侧缸内高压成形机液压系统,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为:  (1)设计公称合模力10 MN、合模力可变、三侧缸轴向进给、高低压组合式充液胀形且最高压力达300 MPa、带退料背压下缸的内高压成形机液压系统,并对系统主要部件进行设计或选型。  (2)使用AMESim软件对电液伺服阀、恒压变量泵等关键元件进行建模与动静态仿真分析;随后分别建立合模压力机、充液胀形、轴向进给和下缸退料四个子系统仿真模型并进行仿真测试;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建立整机液压系统仿真模型,并应用工程实例进行仿真以测试系统的主要性能,理论验证设计是否合理可行。  (3)在以上设计的基础上,结合内高压成形技术的发展趋势,创新设计三种设备—多功能自动化内高压成形机、胀形压力脉动加载的内高压成形机和电动静液作动内高压成形机。  研究结论为:  (1)本文设计的内高压成形机液压系统,实现了可变合模力,提高了能量利用效率;三侧缸轴向进给扩大了设备的工艺适用范围;高低压组合式增压胀形设计,保证胀形压力控制精度的同时减小了设备的尺寸。  (2)仿真研究表明:本文建立的恒压变量泵、电液伺服阀的仿真模型正确,精度合适;合模压力机全流程动作正确,快速运动速度达标,合模时冲击较小,合模液压力控制精度高,保压可靠,卸荷速度快;胀形压力控制精度不低于0.5 MPa,压力动态响应特性较好,充液时间短;轴向进给系统可以实现多种成形工艺,位移精度不低于0.05 mm,同步精度较高;下缸可以实现顶料和动态背压两种功能;工程实例成形中,系统合模压力、胀形压力和轴向进给位移三项指标的控制精度均达到设计要求,整机液压系统设计合理可行。  (3)本文液压系统的设计思路及方法,对工程实际中内高压设备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三种新型内高压成形机的设计,对未来相关设备研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套管式长针属古代“九针”中“长针”的范畴,可祛深邪久痹,通过松解神经根,刺激相应区域的肌肉,以调节机体生理功能.套管式长针深层软组织松解术依据中医学经筋理论和以痛为
装配公差分析是几何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装配公差分析可验证公差设计的合理性和经济性。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精密几何产品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为了保证精度要
本文采用基于暂态电流的故障区段定位方法。该方法可将线路故障定位于线路区段内,进一步缩小的巡线范围,提高故障检测效率。  论文首先对目前常见的配电网故障检测方法进行了
乙醇法制浆主要依靠乙醇对木素的溶解扩散而达到脱木素的目的,是现阶段最有希望工业化的有机溶剂制浆技术之一,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乙醇浆高的卡伯值可能会引起废水负荷的
模具做为工艺装备在工业生产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模具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生产出产品质量的高低。现阶段模具最大的应用市场是汽车行业,其中汽车车身覆盖件模具不仅种类繁多而
轨道动态轮重检测在铁路运输安全领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设计能够检测行进中列车载重状态的动态轮重检测装置,对解决因超偏载导致的列车行车安全问题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设计
随着桥式起重机市场的快速发展,现阶段国外的产品技术已相对趋于成熟,采用新的设计理念形成了系列化、模块化、轻量化的产品体系。而国内大部分生产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类比设计方法,产品的技术方案大部分仍借鉴上世纪80年代QD系列产品的设计思想。在新的设计理念应用和新产品的开发方面较国外有较大差距。桥架的重量占整机重量的60%—70%,是起重机工作时主要的受力部件,桥架的结构性能对于整机的使用性能起着决定性的
集成电路制造的关键一步就是将晶圆划切成单独的芯片,通常是采用金刚石砂轮进行切割,但这种方法存在刀具磨损、切缝崩边和材料利用率低等缺点。而且,随着3D封装工艺的成熟及晶圆
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推进,标志着国际和国内正进行新一轮制造业技术升级。随着社会发展,出现了老龄化和用工成本提高,工业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大面积使用,机器人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