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各地开埠使洋风和洋货渐入中国社会,随着西装的引入与流行,西装业开始在我国形成一个独立的自然行业。文章首先研究了近代民众对于服饰变革的反应及其着装行为,发现当时民众对于外来新生事物的审慎态度与近代社会变服的必然性。西装引入初期,人们对于穿西装的态度存在支持、反对和辩证看待三种类型;而后全国各地穿西装者普遍增多,与此同时西装业规模逐步扩大。西装流行冲击传统服饰而引发的种种社会担忧问题随着我国近代城市和工业的发展逐步解决或消失,一方面改变了我国民众的穿着方式,另一方面也激发了我国的本帮裁缝改做西装,他们在实践中创造出了吸收西装的造型、结构特点,并结合东方人审美和体型特征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海派”西装,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在西装这个外来品种上结出果实。在此背景下,西装业成为我国近代服装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还原近代中国西装业的整体发展规模并探究其特征及形成原因,以上海、天津、广州、南京、哈尔滨等地为重点研究对象,依据上海市档案馆、天津市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单位馆藏相关档案及江苏省方志馆馆藏全国各地区的地方志、上海图书馆近代报刊数据库中的近代报刊杂志等文献,并结合统计学、产业经济学、数值分析的相关理论,采用全面调查、最小二乘法和市场集中度衡量法来统计与分析数据。其中上海西装业的规模及影响力最大,经历了发端期、发展期与繁荣期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整体趋势;数量规模接近指数增长,在发端期只有几家店铺,而到繁荣期已经达到五百多家的最高峰;资金规模以小额投资为主,独资制企业最多,西装市场集中度低,即垄断程度低,竞争较为激烈;以定制西装业为主,同时现成西装业也占有一定比重。在对这几个重点城市西装业的研究基础上进行区域对比,发现我国近代西装业的发展存在区域差异、发展时间差异、规模增速差异等特征。再次,点面结合,探究近代全国范围内的西装业分布格局和城市内的西装店分布规律。我国近代西装业整体上呈现出以上海等院辖市为区域发展中心的格局;呈现出区域发展差异及城乡发展差异等。以上海地区为例,城市内的西装业出现既有集聚又有分散的现象,西装店的分布范围极广。其中集中路段都曾是外国租界区域,淮海中路上的西装店最多,其次是南京路和四川路;此外零散分布在上海大街小巷的西装店也接近达到西装业总数的一半,不同档次的西装适应着不同层次和区域的消费者。上海开埠后租界设立带来的“海派”文化为西装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同时西装消费群体的不断扩大和西装的平民化等因素共同促进了近代上海西装业的发展与空间格局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