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玛丽琳·罗宾逊(1943-)是美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截止目前,她共创作了四部小说《管家》(1980)、《基列家书》(2004)、《家园》(2008)、《莱拉》(2014)和一些散文集,其中小说《基列家书》荣获2005年的普利策小说奖和美国书评人协会奖;《家园》荣获英国2009年的橘子小说奖,并得到了美国国家图书奖的提名。《莱拉》荣获美国书评人协会奖。近年来,随着国外学界对玛丽琳·罗宾逊研究热浪潮的兴起,国内学界也开始关注其作品。然而,目前国内学界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其第一部小说《管家》上,主要从女性主义、生态及宗教元素等方面解读,对其另外三部小说《基列家书》、《家园》以及《莱拉》关注和研究尚且不足。尤其是把罗宾逊四部小说集中起来作主题研究的更是不多。通过细读文本,笔者发现玛丽琳·罗宾逊四部小说中都描写了一系列流浪者形象,这显然不是巧合。所以本论文试图对其小说中的流浪者形象做一主题研究,分析小说中流浪者的流浪成因及表现,进而探析罗宾逊对当代孤独精神流浪者提供的一些可借鉴性寄托方案。除引言和结论外,本论文共有三章。引言部分分别介绍了作家玛丽琳·罗宾逊以及其四部小说的故事情节、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及简单梳理了西方文学史上的“流浪和流浪者形象”。第一章分析了《管家》中希薇的流浪表现、原因以及最终诉求。希薇选择了不同于传统女性的持家方式,她向往自由,宁愿流浪,也不甘于充当父权制塑造下的女性。自然是她的家园,可以抚慰她心灵的失落和孤独。作者罗宾逊认为亲近自然也即接近神性,她强调了自然对孤独的人们的重要性,并号召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第二章探析了《基列家书》和《家园》中杰克的流浪表现、原因以及最终诉求。在外流浪二十多年后,杰克由一个放荡不羁的少年变成了中年,归家后,试图在基列小镇为自己的黑人妻子和儿子找寻一片可以生活的乐土。然而,在传统守旧的小镇和宗教矛盾激增的情况下,杰克始终无法得到认可和救赎,唯有继续流浪。爱和理解是杰克选择继续活下去的动力,他相信,在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变化下,包容和理解终有一天会消融种族创伤以及家庭矛盾。罗宾逊对宗教、历史以及种族问题给予了充分关注,认为包容和认同是消融矛盾的良药,这也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人文关怀。第三章探究了《基列家书》、《家园》和《莱拉》中莱拉的流浪表现、原因以及最终诉求。与希薇、杰克不同的是,莱拉的漂泊过程更像是从流浪生活走向了回归家庭。嫁给牧师后,莱拉依然在幻想和现实之间漂泊,身为孤儿的她既无法忘却过去,时常会困在过去流浪生活的回忆中,又无法把控和接受现在。最终,信仰成为她实现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罗宾逊强调了宗教对孤独灵魂的救赎作用。结语部分指出,作者玛丽琳·罗宾逊塑造一系列的精神流浪者形象的目的是,为了反映不同时代人类所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如孤独、失落、无根性等,同时也为生活在不同困顿下的人们提供了一些可参考性的寄托方式,如亲近自然、回归家庭和爱、重塑信仰等。此外,这些精神流浪者的刻画也展现了作者对现代社会人类存在的忧思,以及对重塑信仰和回归美国传统文化的呼吁,给现代的人们以审美体验和人生启迪。